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和合承德网)
和合承德网记者 王鑫
“过去处理1吨薯渣要倒贴800元,现在加工成宠物饲料能卖1500元!”在承德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企业负责人李俊聪捧起一把颗粒饱满的宠物饲料,向记者展示着这条“变废为金”的生产线。传送带上的薯渣经过脱水、配比、制粒等工序,最终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优质产品。这一幕正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链式思维重塑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75万亩,年产量达165万吨,带动近10万农户增收,全产业链产值约35亿元。然而,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淀粉加工产生的薯渣、薯汁等副产品曾长期是“老大难”——全县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无害化处理,高额成本让企业不堪重负。
“要让马铃薯产业走得稳、走得远,必须把产业链上的‘断点’连成‘闭环’。”围场县委、县政府这一理念,推动了一场针对副产品的“资源革命”。
今年,在政策扶持下,承德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联合顶尖科研院校成立泓辉马铃薯全产业链研究院,将副产品高值化利用作为主攻方向。科研团队赴多地考察,经过数十次试验,最终研发出两条特色转化生产线:在车间里,淀粉生产线排出的薯渣经高效脱水后,添加益生菌等营养成分,通过低温制粒成为符合欧盟标准的宠物饲料;而加工薯汁通过膜分离技术,可提取纯度90%以上的可溶性植物蛋白粉,成为保健品企业的热门原料。
“现在宠物饲料月产能800吨,订单排到下个月,植物蛋白粉被大型企业长期预订。”李俊聪算了一笔账:仅副产品加工每年新增产值超千万元,曾经的“环保负担”真正成了“利润增长点”。
“废料淘金”仅是围场马铃薯全产业链升级的一环。在链式思维推动下,当地已构建“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生态:种植端通过脱毒苗技术推广“露辛达(v7)”等优质品种,确保淀粉含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加工端研发水晶粉条等20余款精深加工产品,价值远超普通鲜薯;销售端依托“新华·中国(围场)马铃薯仓储物流指数”实现错峰销售,电商渠道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
如今,围场正以“废料高值化利用”技术为核心搭建共享平台:一方面向中小加工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各环节共享发展红利。
“未来我们将继续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让马铃薯产业不仅是农户的‘钱袋子’,更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围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以链式思维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为全国特色农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围场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