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9日讯 11月18日,记者走进邹城市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这家以金针菇为主打产品的企业,正以工业化思维和产业链思维,蹚出一条“村企融合、联农带农”的可复制路径。
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山东省龙头企业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正以其扎实的产业根基与创新的合作模式,成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亮眼的“产业枢纽”。
聚焦“一朵菇”,构建产业融合共同体
友泓生物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207亩,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达2.8亿元。在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它并未局限于工厂围墙之内,而是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片区整体发展格局,探索出“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模式。
通过为南葛、钓鱼台等周边10余个村庄的400余个大棚按成本价提供菌棒,并配套技术指导与兜底回收,企业有效化解了农户的技术与市场风险,实现每棚每年增收6万元以上。同时,企业还吸纳当地农民1500余人成为产业工人,享受五险一金,月收入稳定在4500元以上。
贯通“一条链”,实现农业废弃物高值转化
在产业链上游,友泓生物与邹城、梁山等地合作社、农户签订协议,年回收小麦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下脚料20万余吨,金额超2亿元,既保障了公司原料供应,也为村级原料销售开辟了稳定渠道。
在下游,企业每年所需近3000万个包装纸箱,带动周边近3000名群众从事纸箱生产,形成产值1.8亿元,将一根金针菇的产业价值辐射至更广泛的群众增收路径中。
赋能“一群人”,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
友泓生物注重将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和乡土人才。通过专家“传帮带”,已有300余名村民成长为技术工人,月均工资达6000-8000元。同时,利用周边村庄种植大棚作为“练兵场”,企业已对外输出销售达人、种菇能手等80余人。
此外,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7年以来量身打造“季节岗”“短期岗”等灵活岗位1100余个,累计安排贫困户130余人次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
从一朵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到一条产业链的循环延伸,再到一片区域人才的活力迸发,友泓生物以“小蘑菇”撬动“大产业”,用扎实的实践诠释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中“产业引领、村企共赢”的深层内涵。
闪电新闻记者 杨晓旭 贾鑫 张瑛玮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