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孙佳琪
![]()
11月17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启幕。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山东各片区,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组团升级”的独特魅力。
![]()
当一根金针菇能“喝着纯净水长大”,甚至可直接生食,这场农业生产的品质革命,正悄悄改写市场格局与乡村命运。山东友泓生物科技的生动实践,用朴素的产品亮点、扎实的市场数据、真切的民生贡献,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清晰路径——高品质筑牢市占率,大产业撑起就业岗。
“培育用水比饮用水更干净,产品可直接生吃”,这句朴实的介绍,藏着邹城金针菇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传统种植的“看天吃饭”,山东友泓生物的智能栽培库里,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温光水气,201间培育房实现51天标准化生长周期,纯净水灌溉、精准环境控制,让金针菇口感清甜、安全可控。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并非多余的投入,而是打开市场的关键钥匙:北京市场每四盘金针菇就有一盘产自这里,占据新发地市场三分之一份额,日产量稳定在130-150吨,年产值超2.8亿元。 “可生食”的信任背书,让邹城金针菇从普通农产品升级为“餐桌硬通货”,支撑起其在京津冀、华东市场的稳固地位,更成就了“早上发货、下午抵达”的冷链优势。
市场话语权的背后,是产业对乡村的强力反哺。这座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最动人的价值不在于产值规模,而在于近150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全部向周边村庄开放,让村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变身“月收入超4500元+五险一金”的产业工人。无需夜班的人性化安排,更吸引了大量45岁以下的青壮年返乡,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破解了乡村“空心化”难题。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不仅是收入的翻倍增长,更是生活方式的升级、职业尊严的提升,这种“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模式,比单纯的经济扶持更具可持续性。
![]()
更可贵的是,企业将发展红利进一步辐射至产业链上下游。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友泓以成本价提供菌棒、全程技术指导并兜底回收,让每棚农户年增收超6万元,130余名贫困户因此年均增收4万余元。同时,企业年回收20万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培养基,既解决了乡村环保难题,又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形成“农业废弃物-培养基-金针菇-有机肥”的绿色循环。这种“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生态受益”的共赢格局,让产业振兴不再是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村民参与的“大合唱”。
邹城金针菇的成功,没有复杂的商业模式,也没有花哨的概念包装,核心不过是“把品质做极致、把责任扛起来”。用纯净水培育的初心,换来了北京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用规模化工厂的产能,撑起了上千人的就业;用利益共享的机制,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支撑。这根小小的金针菇证明:乡村产业振兴无需好高骛远,立足本土资源,把普通农产品做精做透,既能赢得市场话语权,又能承载民生温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