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信 “体检正常” 就万事大吉!很多人明明检查没毛病,却总觉得乏力、隐痛、小毛病不断 —— 不是仪器漏查了,是你忽略了身体早给的 “体质失衡信号”。这些信号是脏腑、气血在 “喊调整”,施宣赫老师说,中医 “治未病”,就是要抓住这些 “小不舒服”,及时调理,让身体保持平衡状态。
![]()
一、3 个 “失衡信号”,别再当 “小事” 忍
累到 “补觉也没用”—— 气血亏虚,正气不足表现:睡够 8 小时仍觉得乏力,爬两层楼就喘,做事没精神,稍微劳累就加重;中医逻辑:气血是身体的 “能量源”,长期熬夜、压力大、过度劳累,会让气血消耗大于补充,脏腑得不到滋养,就像 “缺水的庄稼”,活力慢慢下降。这不是大病,但长期亏气血,体质会越来越弱,小毛病容易找上门。
局部 “隐痛反复犯”—— 经络淤堵,气血不畅表现:胃里隐隐作痛、肩背发沉发酸、乳房轻微胀痛,疼痛不剧烈但总反复出现,受凉、生气后更明显;中医逻辑:经络是气血运行的 “通道”,长期气滞、痰湿堆积,会让通道变 “堵”。比如胃隐痛多和肝气犯胃、脾胃气滞有关,肩背沉是痰湿阻络的表现 —— 淤堵不及时疏解,会慢慢影响脏腑功能。
小毛病 “缠人不消”—— 脏腑失衡,调节失常表现:感冒拖很久不好、口腔溃疡反复长、大便时干时稀、鼻炎频繁发作,吃对症的药也只能暂时缓解;中医逻辑:小毛病是脏腑失衡的 “晴雨表”—— 肺功能偏弱,呼吸道就容易反复不适;脾胃运化差,就容易出现口腔问题、排便异常;长期失衡不调理,体质会越来越 “偏”,后续容易引发更多不适。
二、为啥体检会 “漏” 这些信号?
体检查的是 “已成形的器质性病变”(比如炎症、肿瘤等),就像查院子里有没有 “长大的杂草”;而身体的 “失衡信号”,是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异常,还没到 “器质性病变” 的程度,仪器很难捕捉到。
![]()
中医看的是 “体质的土壤好不好”—— 土壤(体质)平衡,气血通畅、脏腑协调,小毛病自然少;土壤(体质)失衡,就算现在没 “大病”,也容易被小毛病缠上,长期下来可能影响健康。
三、3 招 “调体质”,让身体回归平衡
信号一冒就 “止损”
累了:立刻停下休息 10 分钟,或泡一杯黄芪水(黄芪 5 克,开水冲泡),帮身体补气血;
![]()
疼了:胃隐痛按揉足三里(膝盖下方 3 横指处),每次 2 分钟;肩背沉揉肩井穴(颈肩交界处中点),缓解淤堵;
小毛病:口腔溃疡喝百合莲子水(鲜百合、莲子煮水),鼻炎发作时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凹陷处),辅助调理。
吃对 “养气血、化痰湿、疏气滞”
气血虚:常喝黄芪小米粥(黄芪 3 克 + 小米煮烂),温和补肺气、养脾胃,不滋腻;
痰湿重:煮冬瓜海带汤(少盐少辣),帮身体利湿,减少痰湿堆积;
![]()
气滞明显(爱生气、胸闷):泡陈皮玫瑰花茶(陈皮 3 克 + 玫瑰花 3 克),疏肝理气,让气血通畅。
每天动 5 分钟 “活气血”不用刻意锻炼,日常小动就有效:
饭后散步 10 分钟,促进脾胃运化;
![]()
睡前顺时针揉肚子 5 分钟,疏解腹部气滞;
看电视时踮脚尖、转腰,动则生阳,让气血流动起来,减少淤堵。
别等身体 “亮红灯” 才重视!健康的关键,是 “盯紧这些小信号”—— 它们不是矫情,是身体在提醒你 “该调一调了”。早回应、早调理,体质越来越稳,健康自然更有保障。
![]()
【声明】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内容,不构成诊疗建议。若持续出现乏力、反复疼痛、小毛病缠绵不愈(超过 2 周),需及时咨询专业医师,排查相关问题,切勿盲目自行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