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湑龙
当小鹏的IRON具身智能机器人以猫步走上舞台时,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被震惊到了。
这台拥有仿生脊柱、全包覆柔性皮肤、82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已经逼真到了即便是剥开外衣和“肌肉组织”,依然让人难以置信的拟人度。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关注IRON的注意力已经有点跑偏。真正更加惊人的是,这只是小鹏科技日发布的四项物理AI成果之一。
以“涌现”为主题的这场发布会,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物理AI”如何重塑出行与生活的现实图景:从第二代VLA大模型、可规模运营的Robotaxi,到高度拟人的IRON机器人,再到汇天飞行汽车的两套低空出行体系——小鹏一次性发布了四项具备明确量产时间表的AI应用,标志着“物理AI”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快步走入现实。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正式宣布了公司定位的升级:从“未来出行探索者”进化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是小鹏的第七届科技日,也是其跨越十余年创新征程后,一次承前启后的战略转身。
![]()
当IRON以真实人类的步态行走时,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小鹏,实际上已经远超我们对于“造车新势力”这个名词的固有认知。新造车十年,依然具备市场与研发号召力的品牌正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小鹏的愿景与布局,以及在这场“技术井喷”的科技日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产品,都让我们似乎有些看不清这个品牌。
我们如何应该理解小鹏,或者换句话来说,理解从今日起之后十年的小鹏。简而言之,所有颠覆性成果的背后,都有着小鹏一以贯之的研发逻辑与战略定力。
选择与远见——物理AI,一场早已注定的奔赴
其实大家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在过去一百余年中,推动科技社会发展的一股极重要力量,正是汽车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福特。T型车虽然彪炳汽车史,但在“开创性地大规模使用流水线生产”这项成就面前,就显得分量没那么重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驱动工业革命的是能源形式以及使用能源方式的迭代。距离能源越近的、带有强烈技术迭代需求的企业,越了解能源所拥有的重要意义,也就越有推动技术革命的动力。而在电力逐步取代石油的能源变革时期,整个科技的前进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精密制造业、化工业就是石油时代延伸的产物,而以电力为基础,当下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渊影响的,就是AI与新能源汽车。
小鹏汽车从诞生第一天起,骨子里就刻着“未来出行探索者”的基因。当行业仍在激烈争论电动化路径时,小鹏已在思考下一个十年——AI将如何走出屏幕,走进现实。
其实《流浪地球1》这部电影从一个角度也向我们演绎了,纯粹的数字AI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有无法突破的边界。即使AI在某些方面已展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水平,但受限于数字世界无法与现实物理世界交互,它始终无法参透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何小鹏在科技日上说:“当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将催生物理AI。”在他看来,即使AI在数字世界中已展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潜力,但如果无法与物理世界交互,其实际价值将极为有限。只有赋予AI“身体”,使其能走、能看、能交互,AI才能真正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这个“身体”,可以是车,是机器人,也可以是飞行器。而让AI理解并操控物理世界的“大脑”,正是小鹏在本次科技日上发布的第二代VLA大模型。而这,才是会对我们未来出行,甚至是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科技。
它最大的颠覆,就是做到了与行业主流VLA模型依赖“语言转译”不同,小鹏第二代VLA创新性地去掉了语言作为中间媒介,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它采不再需要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文本描述,再转为控制指令,而是直接学习物理世界的交互规律。
![]()
举个例子,传统VLA在识别“前方有行人招手”时,需先转化为文本“行人招手”,再生成“停车”指令。而小鹏第二代VLA则直接从视觉信号中理解“招手”的含义并生成停车动作,减少了信息损耗与推理延迟。这种架构变革,不仅使模型更简洁、响应更迅速,也更接近人类驾驶员的学习方式。
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简化”,实则是完成了一次“进化”。因为这套模型不仅是动作生成模型,更是理解与推演物理世界的世界模型。它能够基于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推演未来决策场景,并生成更真实的长尾场景进行自我对抗训练。例如,在测试中,第二代VLA涌现出识别交警手势、提前应对红绿灯通行等能力——这些场景并未在训练数据中专门标注,而是模型自我演进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第二代VLA具备跨域驱动能力。同一套模型跨域驱动智能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实现了技术底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这届科技日小鹏的技术成果如井喷般涌现,原因就在于第二代VLA如同打通了AI理解物理世界的任督二脉,让它畅行无阻。就如同我们人类一样,并非生来就被职业所终身锁定,而是通过后天学习,逐渐适应所要应对的工作场景。物理AI亦是如此,而它与我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和认知效率的指数级差距。
由此可见,小鹏选择物理AI这条路,并非追逐热点,而是基于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对未来出行本质的回归——让AI从虚拟中“落地”,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积淀与突破——慢公司,快技术
在外界看来,小鹏是一家典型的科技“慢公司”。但这里的“慢”指的并非是效率低下,而是愿意花时间啃硬骨头、坚持长期主义的技术投入。
在AI汽车领域,小鹏已埋头探索11年,上市多款原创车型;在飞行汽车领域,坚持12年,迭代7款原创机型;在机器人领域,默默耕耘7年,从四足机器狗做到今天拥有骨骼、肌肉、皮肤的人形机器人IRON。
这种“慢”,背后是对全栈自研技术路线的执着。从芯片、算子、编译器,到模型、系统、硬件,小鹏坚持自己掌握核心链条。何小鹏曾表示:“未来全球级的科技公司只有两大类:一类是纯数字化的软件与服务公司,另一类就是‘硬软结合’的全球化企业。”小鹏选择的正是后者。
这条路很难,但上限更高。2023年,小鹏意识到规则驱动的智驾系统已触及天花板,果断转向AI大模型技术路线;2024年,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2025年,发布第二代VLA,真正让AI学习物理世界的本质规律。
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范式级的跨越。以模型架构为例,小鹏第二代VLA的参数量达到数十亿级,几乎是行业主流车端模型的百倍。这同样意味着小鹏需要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实现全栈自研,才能够应对得了如此复杂度的模型和智能水平。
所以,我们看到在芯片层面,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打破了行业旗舰芯片以GPU为核心架构的传统,专门开发了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这款芯片针对智能驾驶模型进行了深度优化,在NPU中内置了相关矢量运算的专用加速电路,针对Transformer网络进行专门算子优化。具体而言,相比通用车规高算力芯片,图灵AI芯片的利用率提升了20%,模型推理时延降低超过60%,模型能力提升超20倍。
![]()
在软件层面,小鹏为第二代VLA针对图灵AI芯片重新开发了针对性的编译器和软件栈。这种软硬件联合优化的效果显著:小鹏在2250TOPS算力的Ultra版车型上,实现了搭载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第二代VLA,而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级规模,实现了超过10倍的提升。
支撑这一切的,是小鹏建立的强大AI基础设施:小鹏拥有全球领先的3万卡算力集群,这个集群的运行效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这一数字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在云端,小鹏部署了720亿参数的自动驾驶基座大模型,该模型每五天就能完成一次云到端全链路迭代,这种迭代速度确保了技术持续快速进化。
在数据训练层面,小鹏第二代VLA的创新架构使其可以直接利用海量的真实驾驶视频进行训练,无需任何人工数据标注。用于第二代VLA的数据训练量接近1亿clips,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这种数据规模和使用效率,为模型的持续进化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所以,我们看到小鹏在成立十年的时间节点,毅然向下一个阶段转身而行。它的底气就在于通过多年这多年来在AI、硬件、系统领域持续投入所得到的产品成果。而这些产品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是,证明了小鹏对于发展路线判断的正确。
转向与启航—从出行探索者,到具身智能公司
小鹏的定位正式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不仅是口号变化,更是战略的全面转身。
小鹏看到,物理AI不只是技术趋势,更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入口。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三条赛道,小鹏全部押注,并且全部基于同一套AI大模型底座:第二代VLA。
在Robotaxi领域,小鹏计划于2026年推出三款车型并启动试运营。其最大特点是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依托纯视觉方案与第二代VLA的泛化学习能力,实现全球不同道路类型的自适应。车端算力高达3000TOPS,并预埋双冗余硬件架构,确保行驶安全。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全新一代IRON以“极致拟人”为设计理念,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全身82个自由度,灵巧手达22个自由度。它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2250TOPS,通过VLT+VLA+VLM的高阶大小脑组合,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等智能行为。小鹏目标在2026年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在飞行汽车领域,汇天构建了两套飞行体系:面向个人的“陆地航母”与面向多人出行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前者已进入量产前夜,全球订单突破7000台;后者预计可实现航程500公里,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时,精准契合商务出行需求。
这三条线,看似不同,实则同源——它们都是物理AI的“具身载体”,是“AI+身体”的落地形态。小鹏不再只是一家造车公司,而是一家用AI重新定义出行的科技企业。
![]()
不仅如此,小鹏还在搭建一个开放的物理AI生态。第二代VLA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汽车已成为其首发客户,小鹏图灵AI芯片也获得大众定点。高德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宝钢则成为IRON机器人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工业场景的应用。
在小鹏的推动下,物理AI的浪潮正加速融入日常生活。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三条看似独立的产品线,共同指向同一个未来:一个由AI驱动的、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世界。
物理AI,正成为继数字AI之后下一个确定性的科技浪潮。在这场刚刚开始的变革中,小鹏敏锐地找到了向科技巨头跃升的新台阶。它不再满足于做“出行工具”的提供者,而要成为“物理智能体”的构建者与连接者。
支撑这一信心的,是小鹏从芯片到模型、从硬件到系统的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以及它敢于在技术无人区率先定义范式的能力。从“造车”到“造智能体”,从“连接人与车”到“连接人与世界”,小鹏正在完成一场从产品公司到生态平台的战略跃迁。
这条路没有捷径。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淀、坚定的战略定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但它所指向的,正是下一代全球化科技公司必将争夺的高地——谁能率先让AI落地、让智能具身,谁就能在物理AI这场刚刚开始的浪潮中,定义下一个十年。
![]()
我对于何小鹏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那就是他对于这届科技日主题的解释——“涌现”,可能像宇宙进行引力坍缩时,空间和时间进行极致压缩时产生的奇点。过去这一两年时间,我们对于身边世界似乎越来越看不懂了。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新产品,AI以天甚至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在进行迭代,我们好像如同被卷进了一场名为科技爆发的风暴当中。
这实际上是实现突破的前夜,就如同十六世纪(参数丨图片)地理大发现时期一样。物理世界突然在一个阶段从阴云密布到豁然开朗,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在惊叹于每天都扩展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而在所谓大发现、大爆发的背后,其实是技术不断堆积,终会在一个时间点蓬勃而出,将我们从旧时代一把拽进新纪元。而那些新时代的领航者,有着对科技新大陆命名、定义的权力。所以,在这个“涌现”的时代,小鹏,正走在成为那个“定义者”的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