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销量破纪录,也不是技术新突破,而是因为挡风玻璃起雾到看不清路,车主差点“盲开”。
有车主拍视频哭诉:刚提的车,一场小雨过后,整个前挡风玻璃内侧全是水珠,双目摄像头也糊成一片,智能驾驶直接失明。
![]()
更离谱的是,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多地车主集体反馈类似问题。有人调侃:“雷军造车,连玻璃都舍不得用防雾的?”
面对质疑,小米官方倒也“高效”:一句喊小爱同学,打开除雾就行,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可问题是,除雾要靠语音唤醒、加热丝工作、等几分钟才能见效,这要是高速上突然起雾呢?等你念完咒语,怕是已经撞护栏了。
这不是小毛病,而是对安全底线的轻慢。一辆售价二十多万的智能电动车,连最基本的视野保障都做不好,却把责任推给用户“没开除雾功能”,这逻辑荒唐得令人发指。
![]()
难道每辆车出厂前,不该确保在常规气候下视野清晰?难道消费者买车还得背操作手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问题并非孤例。
从座椅异响、车门缝隙过大,到漆面薄如纸、内饰廉价感扑面而来,小米汽车正被贴上“工业快餐”的标签。
网友怒斥:“用手机那套打法造车,拿用户当小白鼠。”
![]()
这话虽尖锐,却戳中要害,造车不是拼参数、堆配置、搞营销,它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试错”心态。
小米曾高调宣称“十年磨一剑”,可现实却是:武汉工厂投产不到一年就急着交付,软件系统漏洞频出,品控标准模糊不清。为了抢市场、冲销量,把本该在测试阶段解决的问题,一股脑甩给首批车主。
这种“先卖再说,边卖边改”的互联网思维,在手机行业或许行得通,但在汽车行业,就是拿人命赌博。
有人替小米辩解:“新势力都有成长阵痛。”
![]()
可特斯拉早期再乱,也没让车主在雨天看不清路;蔚来再贵,至少用料扎实、服务兜底。
而小米呢?一边吹嘘“媲美保时捷的设计”,一边连基础密封都没做好;一边强调“智能安全”,一边让用户手动喊话除雾,这不是阵痛,是傲慢。
最讽刺的是,雷军此前反复强调“敬畏制造业”,可如今看来,这份“敬畏”似乎只停留在PPT上。当一家企业把“快”,当成唯一目标,把成本控制凌驾于用户体验之上,再响亮的口号都是空谈。
![]()
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买单,但绝不接受拿安全换速度。如果小米继续把汽车,当成大号手机来运营,把车主当成免费测试员,那再多的法务函、再响亮的发布会,也堵不住用户的嘴,更护不住品牌的命。
造车不是秀肌肉,是守底线。
希望雷军下次看到车主视频时,别只是“无语”,而是真正低下头,去车间看看,那块起雾的玻璃背后,到底缺了什么?是技术?是材料?还是对生命的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