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憋了近一年没公开说话的DeepSeek,这次让资深研究员陈德里直接放了狠话:10到20年内,AI可能取代绝大多数人类工作!
这可不是随口吓唬人,要知道DeepSeek去年靠低成本高性能模型火遍全球,这次罕见发声,直接给AI发展画了三条时间线,每一条都和我们的工作饭碗息息相关!
![]()
先说说陈德里预测的AI发展三阶段,简直像给未来拍了部预告片。
未来3到5年是“蜜月期”,AI还没法单飞,得靠人类带着干活。就像现在设计师用AI画初稿、程序员用AI写基础代码,效率直接翻倍,妥妥的“1+1>2”。
但5到10年就进入“风险期”了,AI翅膀硬了,开始抢饭碗,失业风险会越来越高。陈德里特别强调,这时候科技公司得当“吹哨人”,别藏着掖着,得提前告诉大家风险。
最让人揪心的是10到20年的长期阶段,AI可能把剩下的工作都包圆了,社会秩序都要面临大挑战,到时候科技公司就得变身“人类守护者”,守住安全底线。
![]()
为啥说这次AI革命不一样?陈德里点出了关键:以前的工业革命,机器只是工具,智慧核心还是人;但现在AI自己就能当“智慧主体”,以后甚至可能比人还聪明!这意味着AI的冲击力远超蒸汽机、电力,不光是体力活,连脑力活都可能被替代。
那AI到底会给社会和工作带来啥冲击?
短期看是效率暴涨,大家干活更轻松;
中期就麻烦了,不少人会突然失业,尤其是那些没技术含量的岗位,可能一夜之间被AI取代。
长期更严峻,就业市场会大洗牌,贫富差距、技能鸿沟可能越来越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AI会让8500万个岗位消失,但也会催生9700万个新岗位,不是没工作,而是工作换了赛道。
![]()
说到这儿,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哪些工作最先被AI拿捏?答案很明确:重复性强、规则固定、不用动脑子的岗位首当其冲。
像数据录入、银行基础柜员、物流单据处理这些岗位,AI处理速度是人工的5-10倍,还不犯错,某银行引入RPA后,票据录入岗从20人减到3人。
然后是标准化服务岗,阿里小蜜AI客服一天能处理1200万次咨询,解决率92%,直接替代了1.2万个传统客服岗位。
还有基础会计、审计,德勤的“小勤人”AI能把20人天的审计工作压缩到1.5天,增值税申报效率提升85%。就连低创造性的文案、设计、新闻简讯,现在AI都能批量生产,某电商平台用AI写商品描述,产出量直接翻3倍。
![]()
那我们真的要坐以待毙,等着失业吗?其实不用过度恐慌。陈德里也说了,他对技术乐观,只是担心社会影响。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岗位,但也会催生新职业。就像AI取代了基础客服,却冒出了AI训练师、客户体验设计师;替代了基础会计,却多了财务分析师、数据合规官。现在大模型调优师、AI伦理师这些新岗位,需求暴涨300%,月薪能到45K,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机会。
而且有些工作,AI再牛也替代不了。比如需要情感共鸣的心理咨询师、老师,AI能背诵理论,却懂不了人类的喜怒哀乐;需要原创力的艺术家、作家,AI能模仿梵高的笔触,却画不出他对生命的热爱;还有需要复杂决策的医生、企业高管,要权衡伦理、人情,这些都是AI的软肋。
![]()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主动转型。比如客服可以升级成AI客服的优化师,给AI设计更人性化的话术;初级程序员可以变成AI训练师,教AI写更贴合需求的代码;传统工人可以学AI设备运维,反而能拿更高工资。政府也在发力,搞技能培训、完善失业保险,就是为了帮大家平稳过渡。
说到底,AI不是来毁灭工作的,而是来重构工作的。陈德里的警告不是让我们害怕,而是提醒我们提前准备。10-20年的时间不算短,足够我们学会和AI做同事,把它变成工具,而不是对手。
与其天天焦虑“AI会不会取代我”,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打磨那些AI学不会的核心技能: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毕竟,技术永远在进步,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觉得自己的工作能扛住AI冲击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