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克文工作室一条140字的动态,引起很多网友的争论。
一位原本在国内做核电工程师的阿姨,2000年代靠技术移民去了加拿大,如今却成了洗碗工。
配着阿姨接受采访的视频截图,这条动态像扔了颗石子,溅起的水花比谁都大。
评论区里的声音瞬间分成了好几派。
有人晒出自己朋友的成功案例,国内心内科副主任疫情后去美国做烘焙师,说那边不卷,孩子笑容都多了,还劝网友赶紧给孩子办手续,有人带着戏谑说一定要破釜沉舟把国内事处理干净再走。
更多人是吐槽大V的对比逻辑:
怎么只说职业落差,怎么不对比洗碗工的时薪购买力,加拿大洗碗时薪15加元,换算下来比国内不少白领还轻松挣得多。
还有人直接反问:
人家阿姨宁愿在那边洗碗,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凭什么用核电工程师和洗碗工来定义人家的生活?
![]()
![]()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翻出类似案例。
2019年也有位国内程序员移民澳洲后做快递员,当时也被骂浪费学历,可后来他晒出时薪和双休的生活,网友又沉默了。
显然,职业高低早就不是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尺,可大V的这条动态,偏偏用最直观的职业落差戳了大家的敏感点。
有些语气满是遗憾,核电工程师多金贵的职业啊,国内培养这么多年,去那边洗碗不是浪费人才吗?
有人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放着国内的好工作不要,非要去国外做体力活,图啥?
也有人爆料:
你知道加拿大洗碗工的时薪多少吗?
15-20加元,折合人民币80-110块,一天干8小时就是640-880块,还不用996,国内核电工程师说不定还得熬夜加班呢。
更有人拿生活节奏说事,我表姐在国内做会计,天天加班到10点,去新西兰做超市理货员后,下班就能陪孩子,你说哪个幸福?
![]()
还有网友直接怼大V的带节奏,老是拿这种‘高大上职业和体力活的案例博眼球,怎么不说说那些移民后做回本行的?
这种单一对比就是制造焦虑,人家阿姨觉得洗碗自在,那就是好生活。
凭什么用职业高低定义别人的幸福?
之前有个留学生在课堂上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德国教授立刻反问,那么谁当人下人?
一样的逻辑道路。
凭什么觉得留在国内等于成功,移民做体力活等于失败?
之前有国内医生移民后开餐馆,被骂浪费医术,有程序员移民后做装修工,被说人太呆,可这些人的朋友圈里,全是双休、陪娃、慢节奏的日常,和国内朋友的加班吐槽形成鲜明对比。
大V的问题,绑架了生活好的标准。
有人喜欢国内的职场晋升,有人偏爱国外的松弛节奏;有人在意职业成就感,有人只想少加班多陪家人。
我们总爱用自己的标尺衡量别人的选择,觉得体力活不如白,觉得移民就得光鲜亮丽,可幸福从来是个人的感受。
你觉得996挣高薪是成功,他觉得朝九晚五洗碗是幸福,这本来就没什么高低之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