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历史遗忘的古河道,一座沉埋地下的唐代巨寺,竟共同指向,一位传奇高僧的第六次神秘东渡。
这里,就是鉴真成功抵达日本的,真正起点!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大量唐宋遗迹,确定了遗址在古代港口中重要作用。
![]()
2008年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多家考古机构,对张家港黄泗浦遗址,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六次发掘,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
当考古人员剥开层层泥土,一段被尘封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终于重见天日。
️ 惊人发现:50米宽古河道重现“出江大口”盛景
考古发掘确认,黄泗浦是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重要入江主干水道。
规模宏大:宋代黄泗浦河口宽达50余米,河深4.5米;
通航能力:足以通行当时最大船只;
![]()
地理定位:精准对应文献记载的“出江大口”。
“如此宽阔的河道,在当时绝对是‘黄金水道’,这完全符合,鉴真东渡所需的大型港口条件。”考古领队表示,
地下惊现唐代巨寺:疑似鉴真驻锡之地
在唐宋河道交汇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大型唐代寺庙类建筑基址。
那么这座建筑,是哪座寺庙?
![]()
推测这座基址,可能是《史籍》中记载的尊胜禅寺。
考古研究所专家指出“这是国内罕见的唐代大型寺庙院落遗址,对研究盛唐到晚唐的佛教建筑具有重大意义。”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寺庙的布局,与鉴真在日本奈良,亲手兴建的唐招提寺高度相似,很可能是其建筑蓝本。
️ 鉴真东渡:文献与考古的完美印证
“黄泗浦”之名,最早见于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779年),其中明确记载:
![]()
“天宝十二载十月十九日戌时,从龙兴寺出,至江头乘船……乘船下至苏州黄泗浦……(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发。”
这段记载揭示:
鉴真在黄泗浦停留近一个月,最终从此地启航东渡。
此次成为他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成功抵达日本的航行。
据鉴真研究专家许凤仪考证,黄泗浦,在隋唐时期就是中日交流的重要港口。
![]()
日本遣唐使团往返均在此停靠,这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 历史性启航:公元753年的那个冬日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已经双目失明的鉴真,在黄泗浦登上了日本遣唐使的大船。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抵达日本。
开创了日本佛教律宗祖庭,对日本的建筑、雕塑、医药、书法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盲圣”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 考古实证:填补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
黄泗浦遗址的价值远不止于鉴真东渡:
![]()
建筑史价值:
尊胜禅寺遗址是罕见的唐代大型寺庙建筑;为研究唐代佛教建筑提供了珍贵实例;展现了中日寺庙建筑的一脉相承
交通史意义:
发现罕见的宋代栈架式木桥遗址;重现唐宋时期港口布局与功能;为研究古代对外贸易提供新材料
考古学突破:
![]()
首次从考古学角度证实黄泗浦地理位置;为鉴真东渡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填补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空白。
️ 古今对话: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
如今的黄泗浦静谧安详,但当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
仿佛能看到千帆竞发的盛景;依稀可闻寺庙钟声的余韵;依然能感受到鉴真坚定的信念。
“一处遗址,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考古专家动情地说。
黄泗浦不仅见证了鉴真的伟大东渡,更见证了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历程。
结语:十年考古,重现千年文明交流之路
![]()
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考古,六次发掘,黄泗浦遗址的探索历程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8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唐宋元明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河道、寺庙、桥梁等丰富遗迹。
文献与考古的,完美相互印证。
这里不仅是中国高僧东渡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见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泗浦还将继续向我们,诉说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
成功入选,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