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的热度是产业活力最直接的晴雨表。猎聘最新发布的《2025三季度人才供需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具身智能领域新发职位同比猛增72.86%,这一增速不仅远超同期科技行业平均水平,更比人工智能行业整体增速高出近18个百分点,形成明显的人才需求“虹吸效应”。
![]()
![]()
与之相匹配的是薪资竞争力的持续领跑,该领域平均招聘年薪达33.34万元,较人工智能行业29.09万元的平均水平高出14.6%,部分头部企业为争抢核心人才,年薪报价已突破百万却仍“一岗难求”。
▍2029年达720亿产业规模 未来十年 具身智能人才将迎来职业的黄金期!
从市场空间来看,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其商业化前景已得到明确印证,由立德机器人平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该预测与中国信通院、赛迪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研判形成共识,中国信通院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中同样指出,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到2029年有望突破7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70%。庞大的市场潜力已吸引超300家创业公司扎堆入局,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产业集群。
![]()
资本层面的狂热更添助力,前华为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负责人李震宇联合创立的“它石智航”,成立之初便斩获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具身智能领域最大天使轮纪录,这种现象级融资折射出资本对赛道价值的高度认可。
![]()
11月4日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入局具身智能产业玩家不仅只有机器人企业,互联网公司,芯片公司,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在扎堆具身智能赛道。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与具身智能拥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其技术栈上具备高度复用的想象空间,直接催生了科技领域近十年最大规模的人才迁徙。华为、百度、小米、地平线等企业的前技术高管纷纷跨界创业,将视觉算法、环境建模、实时决策等成熟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开发中。
随着今年具身智能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调研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具身智能相关方面的人才将进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并远超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从业者收入。
▍具身智能融资创10年以来最高纪录 仅7个月规模达173亿!
据IT 桔子数据,2025 年 1 月至 7 月 10 日,具身智能赛道已发生 123 起融资事件,涉及资金规模约 173 亿元人民币,融资事件及规模比 2024 年全年数据还高,创下了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单笔融资金额方面,截至7 月 10 日,2025 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过亿的融资事件共有 51 起,让“亿元级融资”成为企业入场的基本门槛。其中,银河通用于2025 年 6 月获得融资 11 亿元,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单笔最高融资金额。它石智航分别于 2025 年 3 月、7 月完成的 1.2 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和 1.22 亿美元的天使 + 轮融资,合人民币累计约 15.73 亿元。从全年来看,资本态度从早期的技术观望转向务实的落地聚焦。
![]()
京东投资版图(先进制造板块)数据来源IT桔子
互联网大厂的深度入局,成为搅动融资市场的关键变量。京东在三个月内密集出手,将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帕西尼、RoboScience六家具身智能企业纳入投资版图,覆盖了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技术、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全产业链领域。
![]()
而腾讯也在今年3月通过旗下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入股智元机器人,此举也被视作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首次出手。
![]()
美团投资版图(先进制造板块)数据来源IT桔子
美团则在2025年入股它石智航、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宇树科技、银河通用几家具身智能公司。
更值得关注的是,融资热度已从人形机器人本体向产业链上下游扩散,大模型、灵巧手、电子皮肤等细分赛道同步崛起,星源智、钧舵机器人等技术型企业均在年内成功拿到新一轮资金。
▍月薪3.8万抢不到人?具身智能行业不是缺人 是缺“全能型”人才
事实上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是目前具身智能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与传统机器人领域侧重单一技术能力不同,具身智能对人才提出“软硬兼修”的复合型要求,既需掌握机械控制、结构设计等硬件技术,又要精通算法研发、大模型泛化应用等软件能力。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很多具身智能行业从业者,大多为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电子信息、数学、物理等相关专业毕业,头部院校毕业生成了具身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渠道。
![]()
行业普遍要求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顶尖高校硕博学历成为核心技术岗的基础要求,具备海外顶尖院校背景或顶会论文、开源项目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细分岗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缺口。据智联招聘《2025年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数据,2025年前5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409%,其中核心技术岗需求尤为旺盛。
![]()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招聘需求同比分别激增479%、239%,仿真工程师、机器视觉工程师等岗位增速也保持高位。薪资层面,5年以上相关经验的机器人算法岗位月薪普遍达3.8万元以上。
![]()
除核心技术层外,应用层人才缺口也已出现明显缺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19年开始发布人工智能领域数字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工智能训练师。今年5月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装配工等新职业也被加入其中。与此同时,具身智能相关的研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以及产品经理等岗位需求同比增长均超100%。
尽管当前机械制造、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研发人员迅速转型,但依然无法满足当前行业的巨大缺口,目前清华、上海交大等十余所高校已布局具身智能相关学科,但教育周期长加之具身智能技术迭代快,以现有的高校培养节奏难以完全匹配产业实时需求,企业不得不依赖“高薪挖人”来填补缺口。
▍结语与未来:
很多人都在思考,具身智能产业人才缺口多少年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其实,产业上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整个产业仍在摸索期,技术发展方向,产业规模以及场景落地都不明确。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参考互联网产业兴起的数据。
2000年到2010年,互联网初兴催生首轮缺口,高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10 年间扩至 3 倍,加之软件培训学校(如北大青鸟)批量输出技能型人才,至 2010 年基础开发岗缺口初步收窄,耗时约 10 年。
而2010年之后,互联网产业出现更大的细分赛道,产业也过渡到结构性调整当中,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迭代持续制造细分缺口(2017 年 ICT 领域总缺口达 765 万),依赖高校交叉学科建设 + 企业内训(如华为 ICT 人才培养计划),大约用了5-8年实现了特定领域的供需平衡。
只要具身智能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人才需求就会持续存在。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一领域不仅会在当下释放大量基础开发岗位需求,后续还将逐步衍生出结构性人才缺口,甚至在具身智能后市场阶段,仍会涌现出规模庞大的新增岗位。基于这样的产业周期判断,未来至少十年内,具身智能领域的基础研发岗位都将保持极高的市场热度,成为人才市场中的“香饽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