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阿姨60岁,平时身体挺好,就是偶尔感觉肚子有点胀痛。她习惯性地把这种小毛病归咎于“年纪大了,肠胃功能自然变差”。
可最近,上厕所的时候,她发现大便总有点血丝,偶尔还有点粘液。她以为是痔疮犯了,也没太注意。但几周后,她肚子里的不适越来越频繁。女儿实在放心不下,硬拉着她去医院查了肠镜。
检查结果让蒋阿姨心头一紧:大肠息肉。而医生的一句话更让她后怕:“其实你早就收到了身体的‘信号’。”
肠道息肉在中老年人中越来越常见,尤其是50岁以后。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时都已发展成了“晚期”?其实,肠道息肉并非全无征兆,上厕所时身体早早就敲响了警钟,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到底有哪些“厕所信号”,能帮我们及早识别肠道息肉的出现?
肠道息肉是一类生长于肠道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突起,其中部分类型会随着时间推移向恶性肿瘤转化。根据2022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息肉检出率高达3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中老年人里,就有1人肠道内可能存在息肉。
![]()
息肉的成因复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膳食纤维、久坐不动、家族遗传史,都是被反复证实的高危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团队的研究指出,8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息肉,是防治肠癌的“生命线”。
那么,肠息肉真的能在如厕时被发现“蛛丝马迹”吗?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北京协和医院肠道健康科团队2023年追踪近万人的大数据,70%以上的早期息肉患者,在排便时会出现3类典型信号。
大便性状有了这些反常变化,不要再掉以轻心,这些或许正是息肉的“呼救信号”:
大便带血,莫轻视。很多人一看到便血,立刻以为是“痔疮”。其实不然。大肠息肉位置较低时,排便摩擦会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血丝。研究显示,息肉引发的便血多表现为脓血或黏液血便,而痔疮鲜有粘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数据显示,便血占息肉发现患者的58%。别再拿痔疮来当借口,尤其是50岁以后,这个信号要引起重视。
排便习惯无故改变。如果最近突然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减少,要及时警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0%的息肉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的经历。
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肠壁正常运动,使肠内容物运行节律紊乱。拉肚子的日子变多、总觉得上完厕所“还没完”,可别一直当作“吃坏肚子”。
![]()
粘液便或排便感不净,常被忽视。很多人提起大便性状时,只在意有没有血,却忽略了出现透明或乳白色黏液。实际上,息肉由于充血、分泌增加,往往会让排便时带出较多粘液。
2021年上海瑞金医院的肠镜随访研究提示,出现持续粘液便、总感觉排便后还有残余感的群体中,确诊息肉比例高达49%。这正是许多患者迟迟未就诊的“隐藏信号”。
上面这3个“厕所信号”,尤其是第三个,总被认为无关痛痒,却可能正是“潜在危机”。别等到癌变再后悔,身体的信号要会听。
肠道健康其实可以自己“守护”,下面这4点是权威推荐的生活改善重点:
主动筛查,定期肠镜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倡导,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5-10年做1次肠镜检查。如果有家族肠癌史,则建议提前至40岁。有息肉病史者,坚持随访更为关键。
改变饮食结构,多摄入膳食纤维
饮食中增加全谷物、新鲜蔬果,比如燕麦、糙米、胡萝卜、紫薯。科学数据显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30g,可使肠道息肉发生率降低15%以上。同时,减少腌制、熏烤类红肉的摄入。
![]()
规律运动,减少肠道“发炎机会”
每周坚持有氧锻炼150分钟,如快走、太极、骑自行车。运动可降低肠道慢性炎症反应,对预防息肉极为有效。
学会自测,关注排便信号
养成每日观察大便性状的习惯。发现便血、频繁粘液便、排便习惯持续变化,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切勿拖延,误判为普通消化不良或痔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