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国防大学)
人物小传
王海平,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国防大学教战研战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25年9月被评为“第三届感动国防大学人物”。长期从事军事法、战争法和法律战教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2项成果分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晨曦初露的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个身影,边打太极拳修身养性,边实时收听最新的时政资讯,他,就是王海平。在别人眼里,他是战争法领域的权威专家,著作等身、成果斐然,马上就能享受退休生活,但他却始终关心着国际法研究最新动态,保持着仗剑待战的冲锋姿态。
![]()
三度转型,置身强军事业勇担当
在大学里当老师,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够固定在一定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久久为功,这样更易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王海平的学术之路并非坦途。从教以来,他先后从事英语、哲学、军队政治工作学教学,直到39岁,才正式转向武装冲突法研究。虽从零开始,但他毫无畏惧、一往无前。他说:“作为一名军校教员,不能只是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随时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主攻方向”。这份服从大局的担当,成为他治学精神的底色。
他以一往无前的拓荒精神向新的领域发起冲锋。在一次受领参加某国际法手册磋商活动的任务中,他发现手册论证起草中,有的国家意图将此手册扩大适用范围,这些显然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我国利益。对此,王海平从现存有效的条约法出发,反对将手册适用于相关军事行动,得到了发展中国家政府代表的赞同,被项目组织者所接受。在这次见证和参与空战规则演变发展的历史契机中,王海平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外语专业和哲学专业领域的优势,不断探索国际上对武装冲突法研究的最新进展。6年时间里,王海平先后讲授多门相关课程,年年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为优秀,而他也成为了国内武装冲突法专家、全军法理斗争专家组成员。
深耕细研,锚定法学前沿勇开拓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军事力量跟进到哪里,法律保障就应当延伸到哪里”,这是王海平为大学指挥员班上课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从事战争法专业多年追求的目标。
先法后兵,兵以法行。2016年,王海平撰写的相关论证被列入军队“十三五”立法规划, 这是对他学术报国信念的最好回答。2018年开始,王海平带领团队投入军委立法专班工作。两年时间,他们争分夺秒,先后完成论证报告、条文起草、调研征求意见等繁重任务,40多家单位对立法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组“表现出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理论修养”。2020年9月15日,王海平作为起草组人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对立法草案的初审。王海平说:“作为军事法学工作者,能够参与军事立法就是我们职责使命的体现,能够参与和见证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的伟大实践,在我国军事行动立法上,奋力开垦出一片绿洲,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这标志着海外军事行动法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必将有力推动军事行动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
正如王海平所说,随后他带领团队成员及时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人才培养实践中,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10余个相关专题,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17篇,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课题组成员在《中国军事科学》《军事学术》等刊载10余篇论文,王海平牵头的课题成果获评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勇立潮头,法理斗争一线展国威
王海平是一名教授,更是一名军人、一名战士,从三尺讲台走上战争法规则博弈的国际舞台上,在捍卫国家利益方面,他向来不仅是“理争”,更在“力争”,勇于发出中国声音。赴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他发现一些国家的国旗没有按相关规定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被悬挂在角落里。王海平当即进行交涉,要求按照维和贡献率及国家英文字母排序这一国际惯用的规则予以纠正。维和期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悬挂在醒目位置,在任务区高高飘扬!
前些年,国际军事法和战争法学会举办“和平行动中的国际人道法”研讨会,王海平应邀作主题发言。会上,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参加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军事扩张之嫌。面对质疑,王海平系统回顾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维和行动的历程,突出强调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创下的“四项零记录”——违反联合国行为操守零记录、违反宵禁规则零记录、性剥削与性侵害案件零纪录、超速驾驶联合国车辆零记录。“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自觉遵守和适用国际人道法的原则和规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王海平具有说服力的发言获得中外专家热烈掌声。
2024年5月,王海平受邀赴吉林大学参加了“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75周年:国际人道法与和平”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主旨发言,他的演讲再次赢得高度评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来函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诚挚谢意,赞誉其为战争法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相关教学和研究“堪称典范”。
王海平在广泛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有理有据有节地反击诋毁中国形象的各种“杂音”,不仅维护了我国我军的良好国际声誉,而且他深厚的法理积淀和敢于亮剑的精神,也多次赢得了学者们的敬意。担任过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王海平也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为战而教,谨记师者仁心
王海平不管是担任系主任,还是教授,始终把努力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自己的永恒课题,20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生4名,先后数十次应邀为部队辅导战争法和法理斗争理论课,被多家单位聘为法律专家或法律顾问。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和军事行动任务等,源源不断为军队输送培养高层次战争法人才。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生命的彼此照亮。近几年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紧张局势中仍坚持指导三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七小时的时差阻隔不了知识的传递,邮件里既有严谨的学术批注,也有战地见闻的分享。2021年的元旦假期,疫情中的校园格外冷清,他主动邀请学生们到公寓一起煮饺子,浓浓的暖意驱散了冬季的寒风。家属院里和面的声响、蒸腾的热气,勾勒出最动人的师生情谊。
作为依法治军教研团队的首席专家,他带领16名中青年教研骨干,聚集军事法学特色学科力量资源,以高素质军事法治人才培养、高水平军事法治研究和依法治军决策咨询为基本任务,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推进,做到系室有规划蓝图、团队有奋斗目标、人人有提升计划,形成的依法治军战略研究系列成果获得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通过团队带动,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系里的中坚力量,先后有7人被大学、学院确定为“名师名家”工程人选,还有15人被聘为法制工作专家、作战能力评估专家、法理斗争专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海平用行动践行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传承。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走上各自战位,海外维和、戍边守关、从师任教,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绽放光芒。
近60岁的王海平,我们依然还能看到他办公室那盏深夜不熄的灯。桌子上一边是书籍一边是药瓶的情景,不是影视作品的渲染,正是王海平奋战在育人战线上最真实的缩影。年初的支部党员大会上,王海平由衷地感慨:“年底就要退休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给自己的教员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使命和坚定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