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稳定达标,从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四年内再降19.7%,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这其中有何“北京经验”?“十五五”将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就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
精抓细抠“0.1微克”
近些天来,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欣赏秋景,在蓝天的映衬下,金黄色的银杏和火红的枫叶美成“油画”。不光在秋季,今年蓝天已常驻北京,1至9月,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达226天,同比增加18天。
现阶段北京市空气质量处在什么水平?可以拿一组数据作为对比。2013年1月1日起,北京正式开始监测PM2.5,当年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与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进入“十四五”后,四年内再降19.7%——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仅为30.5微克/立方米。北京市提出在“十四五”末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与2013年相比,2024年北京的重污染天由58天减少到2天,降幅达96.6%,为历年最少。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聚焦PM2.5治理,将“一微克”行动提级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构建“单元治理—源头创绿—数智赋能”的精细化治理体系,0.1微克、0.1微克地精抓细抠,探索以精细化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有效路径。
北京以街乡镇为单元,推进街乡镇自主创新,提升大气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水平。2018年起,北京建立覆盖全部街乡镇的监测网络体系,布设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相关数据与全市街乡镇共享使用,为科学评价街乡镇空气质量状况提供坚实数据支持,有效推动“市—区—街乡镇”三级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执法帮扶深入街乡镇,对每日空气质量较差的街乡镇精准指导,双月开展精准“点穴式”执法,2024年交叉“点穴”80个街乡镇。组建16个帮扶组,“点对点”赴重点街乡镇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全方位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今年新增车新能源化率超五成
据谢金开介绍,北京以“含绿量”体系为牵引,深挖减排潜力。移动源管控精细到行业、大户,针对渣土运输、混凝土搅拌、商超、快递、环卫、公交、公务用车等重点行业,明确新能源替代措施;通过资金激励建立40个清洁运输车队,推动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实现城市配送轻型车新能源化;实行新能源货车优先通行政策,五环内每日可比燃油货车多行驶12小时,累计发放超5.5万张通行证。今年新增车新能源化率已超50%,月度新增机械新能源化率保持在90%以上。
固定源的管控精细到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和绿色绩效评价,助力企业从达标排放到提级创绿转变。对“非绿”企业实施“绿色体检”和“一区一策”精准帮扶,深度剖析减排潜力,全流程跟踪、推动。前8个月新增绿色企业832家,达去年4倍以上,绿色企业比率升至32%,污染物排放量再降15%以上。
城市面源的管控精细到项目和道路,北京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实现防尘降噪90%以上,企业施工和居民生活两不误;推广使用温拌沥青,将铺设数量和要求明确到具体公路、项目及点位,减少沥青使用环节VOCs排放70%以上;每月对近2000条道路、550多个工地场站出入口两侧各100米开展道路扬尘负荷走航监测,及时推送结果并督促整改。
大模型赋能决策,精准感知、快速响应
谢金开表示,北京市构建“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大模型应用,支撑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
在精准感知方面,集成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6000余个用电监控、8000余个工地视频、21万辆重型车在线监控、7000余台机械远程监控等多源数据,构建“天眼地网”快速捕捉污染高值,识别精度达90%。
在精准分析方面,自主研发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动态追踪重点企业产治污不同步运行、重型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排放、工地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快速、精准锁定到具体点位、排放源,支撑实现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
精准响应方面,北京依托大模型研判结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到“2小时核查、4小时反馈”,实现线索推送和问题整改高效处置。运行至今,累计闭环管理1.7万余条问题线索。
“十五五”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据谢金开介绍,展望“十五五”,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将迈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牵引、以PM2.5治理为主线的深度攻坚阶段。
围绕美丽蓝天建设目标,北京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化“0.1微克”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强化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具体路径上,北京将加快推进移动源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区域协同治理。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付春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