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多艘舰船,2.7万余名船员,15世纪初,郑和曾率领的庞大舰队七次穿越中国南海,横跨印度洋,最远抵达东非沿岸。这一规模空前的航海活动,比哥伦布1492年的远航早了近一个世纪。
![]()
1433年(明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中病逝于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郑和死后,这场持续28年的航海壮举就戛然而止了。从此,中国式大规模舰队就逐渐退出了远洋航行,而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却即将来临。
综合《郑和航海图》等史料,郑和七次航行累计里程约15万-20万公里。前三次航行,主要活动于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东海域,最远到达印度西海岸古里,单次往返航程约2.5万公里。
后四次航行,航线延伸至印度洋西海域、阿拉伯海及红海,最远抵达东非麻林迪(今肯尼亚),单次往返航程约3.5万公里,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距离的3倍。
![]()
1402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之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合法性危机,毕竟皇位是靠拳头抢来的嘛!违背了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传统史观视其为“篡逆”。
所以,朱棣必须巩固政权,并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然后,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尤其是通过军事扩张和文化工程来重塑权威。
军事方面,主要是通过征伐以“宣威异域”。朱棣多次亲征漠北,打击鞑靼、瓦剌等势力。1406年出兵安南(今越南),将其纳入明朝版图,并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强化对东南亚的控制。
![]()
文化方面,主要是通过文化工程以“正天命”。一是举全国之力编纂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总结中华文化,彰显文治功绩,弥补武力夺位的争议。二是迁都北京,将政治中心北移,强化对北方边疆的控制,打造“天子守国门”人设。
象征性举措方面,一是重建紫禁城,通过宏伟建筑群强化皇权神圣性。二是郑和下西洋,派遣庞大舰队远航,“耀兵异域,宣扬国威”,践行儒家理想中“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朱棣“内安华夏,外抚四夷”的统治策略,以军事胜利和文化成就重塑其“天命所归”形象。郑和船队所携带敕书中,“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的表述,恰恰体现了朱棣构建以明朝为中心的“天朝礼制体系”的天下观。
![]()
这一思想源于儒家强调天子需向天下“施恩布德”,要求各国“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秩序。郑和七下西洋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通过宣示诏书、赐赠财物、推行中华正朔等方式,彰显明朝的威仪与文化影响力。
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的掠夺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明朝舰队不掠夺别国财物,不侵占别国领土,反而坚持厚往薄来。据《瀛涯胜览》记载,船队所至,必“开读赏赐”,诸国“莫不稽首称臣”。
其实,朝贡贸易更像是一场政治仪式,政治内涵远超经济意义。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会携带大量金币,每到一国,都要“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
![]()
这种“厚往薄来”的政策,使明朝在短期内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西洋各国贡使梯航数万里,接踵中国,前来朝贡。有些国王还亲自来中国观光,形成了“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的盛况。
各国贡使“车载珠宝,驰道出入”,明廷回赐更是“数倍其值”。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尖锐指出:“郑和的远航如同昂贵的烟花,照亮了亚洲海域,却未能在明朝的财政体系中点燃持久的火焰。”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历来是争议焦点。一方面,船队带回了大量奇珍异宝;一方面,“厚往薄来”的政策被批评为导致国库空虚,“耗费糜甚,府藏为虚”。有点像美国以前的金元外交。
![]()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随行人员约2.7万,加上船只维修、伙食等费用,平均每次出行成本高达75万两银子。尽管每次远航都带来了大量珍贵货物,但由于朝贡贸易的性质,其产出与投入的平衡十分脆弱。但现代研究却发现其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
据《大明会典》记载,郑和带去的青花白瓷盘,每个在南洋能卖500贯,碗卖300贯,而成本才几十贯。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20两,利润高达200倍。前三次下西洋,仅胡椒一项就为明廷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这种利润空间使得郑和前几次下西洋获得了丰厚回报,甚至成为朱棣的钱袋子。否则,以朱棣凭啥南征北战,修长城,建紫禁城,还修永乐大典。说实话,没有郑和下西洋挣钱,国家可能早就被搞崩盘了。
![]()
另外,朱棣时代的民生政策可能是明朝所有帝王里面最好的,尤其是在养老和教育方面。80岁以上无产业贫困老人每月可领取米五斗约90斤、肉五斤、酒三斗约54斤。孤寡老人由养济院负责赡养,去世后官府提供三两银子丧葬费。
教育方面,朱棣虽未明确推行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但通过府州县学、社学等官方教育机构普及基础教育,要求“举孝悌彰闻”,将孝道教育定为国策。
但这种官方垄断的贸易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大量西方商品涌入市场,比如胡椒价格因供过于求而持续走低。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市场也趋近饱和。
![]()
为了清理库存,解决货物积压问题,明廷从永乐五年开始利用“折赏”、“折俸”等方式,把胡椒当成奖金或工资发给官员。永乐二十二年,正一品官员折俸胡椒可达千斤以上,从九品小官亦近百斤,如此大规模投放必然导致市场价格暴跌。
到明宣宗时,“折俸”甚至达到了1两/斤的天价,这种差价已不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而是变相的财政手段。但郑和下西洋的终止并非单一经济原因所致,政治、社会因素也同样重要。
郑和下西洋前期有明确政治目的: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并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当这些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的重要性便下降了。另外,明朝官员非议很多,给下西洋施加了很大压力。
![]()
社会资源供给问题也日益凸显,因为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在洪武、永乐时期,明朝政府控制的官手工业工匠约三十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
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等方式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经常导致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明英宗正统元年,辅政大臣以年幼皇帝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明初下西洋贸易至此彻底落幕。
但这里有个谜团,郑和下西洋被叫停后,后来又发生了藏牍案。就是明英宗的继任者明宪宗继位之后,想看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记录文献,结果郑和航海档案被兵部郎中刘大夏给藏匿了。
![]()
刘大夏给出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等到万历末年,顾起元干脆大笔一挥,改成已经烧了。直到现在,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案牍都是个谜团。
诡异的是刘大夏如此有恃无恐,却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为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背后有势力在支撑,否则一个小小的兵部郎中既没这么大胆子,也没这么大能量。而这些背后势力就是迫使朝廷终止下西洋的人。
在他们看来,下西洋就是一块肥肉,这么好的搞钱路子当然要据为己有,而朝廷垄断下西洋就是与他们争利,逼他们疯狂走私。这就是为啥官方停止下西洋后,东南沿海的下西洋依然存在。
![]()
隆庆开关后,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更是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随即进入高潮,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甚至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
郑和航海的兴衰,既揭示了明朝的内在局限性,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内敛特征。我们曾经拥有打开全球化的钥匙,却选择将它扔进深海。以至于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感叹:“海洋邀请人类征服,但中国人却背对着海洋。”
![]()
其实,与欧洲大航海相比,达·伽马舰队规模不足郑和十分之一,却开启了全球化时代。原因就在于欧洲航海是无数个体追逐利润的竞赛,而郑和远航只是帝国意志的独唱。所以,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无数哥伦布!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随手点个赞,感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