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朝鲜山地非常多,那么朝鲜当地有多少平原呢?今天呢,就来聊一聊。
先说平壤平原,很多人以为平壤就是个“政治布景板” 高楼林立、标语满墙、整齐划一得像PPT做出来的。
![]()
早在商朝末年,箕子便带着中原礼乐东渡,在这里扎下根来,取名“平壤”,直白又实在:地平土沃,适合种粮安家。
后来,汉武帝平定卫满朝鲜,并且在此设立四郡。其中,最为富庶的乐浪郡便坐落在这里,相当于是如今我国的上海加广州,你就说,这里富不富吧。高丽王朝虽迁都开城,却仍把平壤尊为“西京”,地位堪比南京之于北京。为什么?因为大同江从狼林山脉一路奔涌而下,普通江再一汇入,不仅冲出一片膏腴之地,还织出一张天然水网。如今平壤市民晚饭后散步的绫罗岛、羊角岛,当年可是兵家必争的粮仓命脉。历史哪有什么偶然?不过是人和土地反复磨合出的默契。
![]()
这片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平原,至今仍是朝鲜农业的心脏。稻浪翻滚、玉米挺拔、白菜成畦,首都圈的餐桌,几乎全靠它撑着。有人说朝鲜粮食短缺,可你若站在郊外田埂上,看那一道道笔直的灌溉渠、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很难不怀疑:问题或许不在地少,而在怎么用、谁来用。
再往南65公里,载宁平原低调登场。面积才200平方公里,小得可怜,但胜在“地段无敌”。西边是黄海,渔船一出港就能捞海鲜;北边挨着大同江入海口,水路直通平壤;中间还有载宁江自南向北贯穿,把上游的腐殖质一股脑儿冲下来,土壤肥得能攥出油花来。
![]()
这里的沙里院市,外地人听着陌生,却是连接平壤与开城的“黄金走廊”。古时商旅驼铃叮当,如今火车汽笛长鸣。有位当地老农曾笑着对我说:“我们这儿的米,三天就能端上平壤人的饭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弯腰插秧、顶着烈日收割、蹲在场院晾晒的身影。
再往南的延白平原,拥有400平方公里面积,横跨军事分界线,开城就静静卧在它的怀抱里。离首尔仅60公里,开车一小时,地理上的亲近,曾催生出一段近乎童话的合作:开城工业区。
![]()
当时韩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过来,朝鲜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就这样他们合作发展。每天清晨,有数万朝鲜工人排着队穿过DMZ(非军事区)上班,傍晚再原路返回,可以说是气势如宏。厂房里,韩语和朝鲜语混着机器轰鸣;流水线上,一边组装电路板,一边缝制运动服。冷战的铁幕,在这里裂开了一道光。虽然后来合作暂停,厂房空置,但道路依旧平整,路灯依然亮着,当地人提起那段日子,眼神里还闪着光:“那是我们离‘正常’最近的时候。”
高丽王朝在此定都两百余年,儒学、佛教、科举制度从这里辐射整个半岛。礼成江与临津江静静流淌,一边见证过刀光剑影,一边滋养过书声琅琅。如今田间地头,老农除草时随口一句:“开城的米,自古就香。” 这哪是夸收成?分明是在守护一种文化血脉。
![]()
综合来看,虽然朝鲜80%是山,但是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按常理早该饿殍遍野。可他们硬是在群山缝隙里,抠出这三块平原,像拼图一样,稳稳托住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盘。这不是奇迹,而是一种近乎执拗的生存哲学:土地再小,也要精耕细作;资源再紧,也要物尽其用。
当然,现实困境摆在那里:技术落后、工业停滞、国际封锁……光靠几块平原,确实难解千愁。但换个角度想: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还能维持社会基本运转,背后一定藏着我们看不见的韧性与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