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结束深度解析:为何企退人员养老金可能实现反超?
小区健身角的长椅上,刚退休的张师傅和李阿姨正唠着养老金:“以前总羡慕机关退休的老王,每月比我多拿两千多,现在并轨结束了,听说咱们企退的高缴费人群,以后可能反超他们?” 旁边遛弯的老陈也凑过来:“我儿子在国企按最高档交社保,还有企业年金,是不是等他退休,待遇能比事业单位的还高?”
2025年7月,人社部明确企退与事退人员养老金调整办法全面统一,标志着自2014年启动的养老金并轨正式收官。这不是简单的“拉平待遇”,而是彻底统一了养老金计算规则,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真正落地。以前事退人员的养老金优势,不少来自历史积累的制度差异,而并轨后,这些差异正在逐步弱化,部分企退人员实现反超已不是空谈。
![]()
一、政策收官:并轨结束到底改了什么?
养老金并轨的核心是“规则统一”,而非“待遇一刀切”,所有调整都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 核心政策:2015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启动改革,2025年7月人社部明确调整办法全面统一,过渡期正式结束;
- 统一计算规则:两类人员养老金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针对2014年10月前参保的‘中人’)”构成,彻底告别过去“双轨制”下的不同核算逻辑;
- 调整机制统一:2025年养老金上调2%,企退和事退人员适用同一办法,均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重点向缴费年限长、养老金水平低的群体倾斜 ;
- 全国统筹托底:2022年1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地,中央统一调度基金,避免因地区基金缺口影响养老金发放,为企退人员待遇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简单说,以前是“两套规则、两种待遇”,现在是“一套规则、看缴费说话”,这为企退人员反超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反超的核心逻辑:“多缴多得”终于真正发力
并轨后,养老金差距的关键不再是“单位性质”,而是“缴费力度”,这正是企退人员反超的核心底气:
1. 缴费基数的“差距逆转”:企退可按高基数缴费,事退基数有上限
以前事退人员多按实际工资全额缴费,而不少企业为控成本按最低档(社平工资60%)缴费,导致差距拉大。但并轨后,企业职工完全可以选择更高缴费基数,而事退人员缴费基数也有明确上限(社平工资300%),两者的基数差距可逐步缩小甚至逆转。比如2025年某省社平工资6000元,事退按上限18000元缴费,而大型国企、央企职工也可按18000元基数缴纳,个人账户每月进账(18000×8%)完全相同。
2. 补充养老金的“覆盖追赶”:企业年金覆盖面正在扩大
事退人员的职业年金是强制缴纳(单位缴8%、个人缴4%),2025年6月参保人数已达4200万,几乎全覆盖。而企退人员的企业年金虽为自愿,但近年来覆盖范围快速扩大,2024年三季度参保人数达3020万,央企、大型民企覆盖率已显著提升。对有企业年金的企退人员来说,相当于多了一笔“第二养老金”,这正是反超的重要筹码——比如某企退职工企业年金账户积累70万元,60岁退休后每月可多领约5036元,足以弥补基础养老金的差距。
3. 视同缴费年限的“优势弱化”:新人无差距,中人差距逐步缩小
事退人员的重要优势是2014年10月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多按1.0以上指数计算),而企退人员视同年限短、指数低(常为0.6)。但并轨后,2014年10月后参加工作的“新人”无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完全按缴费情况计算,事退的历史优势彻底消失;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差距,也会随着退休人员更替逐步淡化,未来差距将完全由实际缴费决定。
三、事退的“历史优势”:哪些会保留,哪些在消失?
企退人员反超并非普遍现象,事退人员的部分优势仍会长期存在,关键看“是否属于历史积累的硬差距”:
1. 保留的优势:视同缴费年限和职业年金全覆盖
- 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前参加工作的事退“中人”,视同缴费年限常达20-30年,且视同指数多在1.0以上。按计发基数9000元、过渡系数1.3%算,25年视同年限每月能多拿2925元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差距短期内无法消除;
- 职业年金全覆盖:事退人员几乎人人有职业年金,而企退人员企业年金覆盖率仍不足10%,中小民企更是不足0.2%,没有补充养老金的企退人员,反超难度较大。
2. 消失的优势:缴费规则和调整机制差异
以前事退人员不用个人缴费、调整幅度偏向高端群体的优势,在并轨后已完全消失。现在事退人员需个人缴纳8%社保费,养老金调整也和企退人员执行同一标准,挂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高缴费的企退人员调整金额反而可能更高 。
四、哪些企退人员最有可能实现反超?
并非所有企退人员都能反超,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群体,反超概率最大:
1. 高基数长缴费:缴费指数1.5以上,缴费年限30年+
按2025年计发基数9000元计算,缴费35年、指数2.0的企退人员,基础养老金可达4725元,若个人账户积累70万元,仅基础+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超9700元,再加上企业年金,总待遇轻松突破1.3万元,远超按1.0指数缴费的事退人员(约1.06万元)。
2. 有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补齐差距
企业年金是反超的“关键变量”。事退人员职业年金每月约1800-3200元,而有企业年金的企退人员,若账户积累45万元以上,每月补充养老金可达3200元以上,完全能覆盖基础养老金的差距。
3. 改革后参保的“新人”:无视同缴费差距
2014年10月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时无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完全按缴费情况计算。若企退“新人”长期按1.5以上指数缴费,而事退“新人”按1.0指数缴费,30年后退休,企退人员的基础+个人账户养老金将显著高于事退人员。
五、未来趋势:待遇差距会越来越小吗?
并轨结束后,养老金差距不会瞬间消失,但会逐步向“缴费差距”靠拢,整体呈现“差距缩小、公平性提升”的趋势:
- 短期:“中人”的视同缴费年限差距仍存在,事退人员整体待遇仍偏高,但高缴费企退人员已能反超;
- 中期:随着“新人”成为退休主体,视同缴费年限差距逐步消失,待遇差距完全由缴费基数、年限和补充养老金决定;
- 长期: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加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税优支持,企退人员的补充保障会逐步完善,两类人员的待遇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说到底,养老金并轨的核心是“公平”——不再看你在哪类单位退休,而是看你工作时缴了多少、缴了多久。对企退人员来说,与其羡慕事退人员的待遇,不如在工作时尽量提高缴费基数、延长缴费年限,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年金,这才是实现待遇提升甚至反超的根本办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