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这样的国家,体量不算大,但在全球芯片产业里却有一席之地。首荷兰首相斯霍夫高调发声,原本是要向国内外展示强硬姿态,结果却反倒把自己推上了个难堪的境地。
说中国已经同意恢复出口?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随后一口否认。说对张学政的程序依旧有效?中方直接表态:磋商可以,但你荷兰得先拿出态度和行动。
荷兰掌握着安世半导体的部分命脉,却没想到中国这次来真的,不仅没让步,反而把问题抬到了欧盟层面,摆出一副“你不讲理?那就全欧洲一起来掰掰手腕”的架势。
![]()
中荷之间的“技术战”
日前,荷兰首相斯霍夫亲自出面,试图给这场争端定个调。他的说法很直接:中国已经“同意”恢复安世出口业务,这场风波很快就能收场。
安世半导体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里有不少存在感。它原本是荷兰飞利浦旗下的业务,后来被中国的闻泰科技收购,成为中资控股企业。
也就是说,安世现在是“披着荷兰壳的中国芯”。而这正是荷兰政府和部分欧洲政客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问题出在今年下半年,中国对安世中国分支的部分出口业务进行了限制。据中国方面的说法,这一决定并非没有来由,而是针对荷兰方面在技术出口上对中国长期设置障碍的回应。
简单讲,中国就是在反制。你不让我买ASML的光刻机,我也有手里的牌可以打,哪怕这张牌是安世。
![]()
这一步让荷兰政府坐不住了。尤其是在中美高级别官员刚刚在韩国会晤之后,欧洲国家纷纷开始重新评估对华政策,荷兰方面显然担心自己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被边缘化。
但问题是,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么说。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是:“同意荷兰方面派人来磋商”,而不是“恢复出口”。
差别在哪儿?一个是“你来谈谈”,另一个是“我已经答应你了”。这中间的差距,不只是语言理解问题,而是谈判主动权的归属。
所以,斯霍夫的发声不但没能缓解局势,反而让外界觉得荷兰在玩文字游戏,企图制造“中国妥协”的假象。这不仅引发中国的不满,也让事件进一步升级。
中国商务部随即发出声明,明确要求欧盟介入,施压荷兰政府取消相关限制措施。
![]()
一家公司出口问题,升格成欧盟层面的政治博弈,这下就不只是荷兰的问题了。
中国“请欧盟出面”
中国要求欧盟介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把事闹大了。但换个角度看,这一招其实是“以大压小”,甚至可以说是把荷兰单挑中国,变成荷兰要面对整个欧盟内部的选择题。
从策略上说,中国商务部这次的声明有两个信号非常明确。
第一个信号是:我们没打算私底下解决,更没有让步的打算。
荷兰不是不想谈?好,那就把架势摆开,让欧盟其他26个成员国也都看看你是怎么处理跟中国的矛盾的。荷兰在欧盟内部并非“话事人”,尤其在对华态度上,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是有不同声音的。
![]()
第二个信号是:这不仅仅是安世的问题,而是中国和欧盟之间“技术脱钩”是否可行的试金石。
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彻底脱钩中国是不可行的。尤其是中美刚刚在亚洲达成一些关键共识,欧洲现在如果还跟着美国走,反倒可能被排除在关键供应链之外。
所以,中国这步棋是精准打击,要求欧盟成员国表态:你们到底是选择继续扩大对华限制,还是希望维护稳定的合作关系?
而欧洲那边的反应也确实开始有了分化。马克龙前脚刚刚表示希望加强对华合作,德国总理也在考虑年内再次访华。这些国家非常清楚,半导体问题不是可以随便牺牲的。特别是涉及安世这种企业,一旦供应链受影响,吃亏的不只是中国,还有一大堆靠中国市场吃饭的欧洲企业。
所以,中国“请欧盟出面”,看起来是把问题扩大了,但实际是在扩大压力区间,让荷兰政府感受到来自盟友的倒逼。这对荷兰来说,反倒更难受。
![]()
斯霍夫口中的妥协
让人意外的是,斯霍夫的讲话并不是在真正掌控局势的情况下发出的,更像是一次“试水”行为:他希望中国能默许荷兰对外宣称“中国已经同意”,从而为荷兰鹰派争取到一点面子和缓冲空间。
但中国没有给这个面子。外交部和商务部的表态,直接让斯霍夫的说法在国际媒体面前“打脸”。而这种被动局面,也让荷兰政府内部的分裂更加公开。
一部分人希望尽快摆平安世问题,但鹰派仍然想“借机敲打中国”,甚至利用这次争端从国内收割政治资本。
这就很尴尬了。斯霍夫想用一张“虚假的胜利协议”去糊弄国内和国际舆论,结果不仅没能糊住,反而让中国变本加厉,直接拉着欧盟来当裁判。
这也说明一个现实:欧洲国家在对华态度上,并不是真的“铁板一块”。荷兰或许以为自己还能像以前那样,用一套含糊不清的言论就能让中国退一步。
![]()
但现实是,中国现在更擅长打“多边战”,而且不怕把问题放到台面上来谈。
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在告诉欧洲国家一件事:你们过去那一套“我说你听”的外交节奏,早就不管用了。现在,中国更愿意在规则之内硬碰硬,让你们看到什么叫“对等博弈”。
中国不会再当沉默的合作者
安世半导体的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从ASML光刻机出口受限,到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再到这次安世事件,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摩擦已经不是偶发,而是系统性的。
但这次中国的反应,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动出手,不再回避。商务部和外交部的表态都很清晰,中国不会在这类问题上低头。
![]()
哪怕是涉及欧盟整体关系的敏感问题,中国也愿意面对甚至挑明。
中国不再愿意当那个“默默适应”的合作者。过去,中国在面对欧盟的种种限制措施时,大多数时候选择了“忍耐”甚至“配合”,希望通过合作换来理解。但现在,中国显然认为:你既然不讲理,那我也没必要一味讲礼。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次把安世问题上升到欧盟层面,其实也在做一次“压力测试”。测试欧盟各国真正的对华态度,测试冯德莱恩在关键议题上的协调能力。
冯德莱恩至今没有对此事表态,某种程度上说明她也在犹豫——因为她清楚,一旦表错态,可能不仅得罪中国,还会引发欧盟内部的不满。
结局如何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这次不是为了安世,而是为了让欧洲看清楚一个现实: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地位,已经不是你说封锁就能封锁的。
![]()
荷兰首相发声,本想扭转战局,结果却让事态进一步升级;中国看似“放大矛盾”,其实是在主动设局。
安世事件不是简单的出口纠纷,它已经变成了中欧关系的一面“镜子”——谁真正想合作,谁只是打算盘,谁还活在过去的霸权逻辑里,这一目了然。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一场可以妥协的斗争。因为一旦在这上面退让,接下来就会有更多国家拿“荷兰模式”来对标中国。
因此,中国这次态度坚决、姿态明确:我们愿意谈,也可以合作,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
参考资料:
强盗逻辑?美媒:荷兰考虑放弃夺取安世控制权,但前提是恢复芯片供应
2025-11-07 22:15·观察者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