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两通电话:24 小时冰火两重天
![]()
巴林时间 10 月 26 日凌晨,哈三中教练许增仁的手机里传来 16 岁弟子朱天赐哽咽的哭声:“教练,我 200 米没跑好……” 电话那头,刚结束亚青会男子 200 米决赛的少年,正盯着计时器上 21.96 秒的成绩发呆 —— 他以 0.03 秒的微弱差距惜败韩国选手,与奖牌擦肩而过。
仅仅 24 小时后,同一部手机再次响起,朱天赐的声音里满是滚烫的激动:“教练,我们以 0.02 秒绝杀了!拿到冠军了!” 从个人赛失利的泪目到接力夺冠的狂喜,这名高二学生在巴林的夜空下,完成了青春里最戏剧性的逆袭。
中暑状态下的冲刺:最后 10 米的遗憾
![]()
让朱天赐饮恨的 200 米决赛,是一场与高温的较量。巴林白天气温飙升至 36℃,体感温度突破 40℃,尽管他在预赛中以小组第一晋级,赛后却呕吐不止,出现明显中暑症状。当晚决赛气温虽略有下降,但 28℃的闷热依旧考验着运动员的极限。
“前 190 米一直领先,最后 10 米腿突然软了。” 朱天赐赛后回忆,冲过终点线看到成绩时,他脑子一片空白。教练许增仁在直播中目睹了全程,当看到爱徒最后踉跄的脚步,那句 “冲上去” 卡在嗓子眼儿里,憋得他喘不上气。这场比训练最佳成绩慢了 0.46 秒的决赛,成了少年最痛心的遗憾。
外道突围的奇迹:临时组合的绝杀时刻
![]()
擦干眼泪的朱天赐没有时间沉沦,27 日凌晨的男子异程接力决赛等待着他。中国队被分在最不利的第八道,朱天赐担任第三棒 300 米跑,这是他并不熟悉的专项。“接过接力棒的瞬间,我就一个念头:拼了!” 他在跑道上完成了惊人的外道超越,从第八道抢道至第四位,又凭借步幅优势连超两人,将队伍位置提升至第二。
最终的第四棒决战,广东选手杨嘉在终点线前与斯里兰卡选手展开终极对决,计时器定格的瞬间,中国队以 0.02 秒的优势惊险夺冠。当赛场响起 “China First” 的播报,朱天赐和队友相拥落泪,他们披着国旗在跑道上奔跑,看台上 “中国队” 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十天磨合的冠军:从替补到国手的逆袭
很少有人知道,这支夺冠队伍竟是临时组建的 “杂牌军”。朱天赐与福建的赖建光、浙江的林晓海、广东的杨嘉此前素未谋面,赛前仅在北体训练基地配合了十余天。而朱天赐能站上亚青会赛场,本身就是一场逆袭 —— 他凭借全国 U18 锦标赛第四的成绩进入初选名单,因前三名选手年龄超限,才从 90 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这位身高 1 米 83 的少年并非天生的运动员。初二前他的学习成绩稳居班级前十,父母本打算让他走学业道路,直到 14 岁时突然显现运动天赋,100 米跑 11 秒 4、200 米跑 22 秒 88 的成绩让他跻身国家二级运动员行列。进入哈三中后,教练根据他的体型特点调整专项,从 100 米转向 200 米和 400 米,冬训期间的专项转换让他的 400 米成绩达到亚青会冠军水平,还打破了黑龙江省少年纪录。
深夜教室的灯光:奔跑与书桌间的坚守
“他从来不是天赋最顶尖的,但一定是最能拼的。” 哈三中体育教研组主任王妍的评价,道出了朱天赐成功的密码。每天 19 点到 21 点的训练雷打不动,一周仅周一休息时,他还要抓紧时间补习数学。即便刚从亚青会载誉归来,他惦记的仍是即将到来的青奥会选拔和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资格考试。
10 月 28 日晚,刚下飞机的朱天赐在电话里向记者描述夺冠的梦境:“比赛前一晚,我梦到自己身披国旗,听到国歌奏响。” 当梦想照进现实,这个 16 岁少年的眼泪里,既有 24 小时逆转的狂喜,更有日复一日坚守的回甘。正如教练许增仁所说:“挫折让他尝到失败的滋味,这份成长比金牌更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