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军民)在秦东渭河两岸碗碗腔皮影戏的流行地区,广大群众品评每一个皮影艺人优劣高低的标准,是看他能不能演唱李十三的“十大本”,已沿袭成为风气。当时民问传有歌谣曰:“非我爱看李相公,清音雅韵压西潼。诸君不信睁眼看,哪个能唱十本红”。所谓能唱“红十本”,不单是指皮影艺人的声腔夺人,更重要的是看艺人能不能体会清代戏剧家李芳桂剧作的旨趣和精神。
渭北著名的皮影艺人“一竿旗”(1879.8--1951.10),名杜登科,又名杜升初,出生于大荔县杜家滩,80年代因家乡遭水灾随父(其母亲已病故)流落到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肖家村。他演唱皮影戏,不仅字音精确,腔调动听,唱做细腻,态度严肃,且戏德出众。他经常给同行讲:“唱戏乃是高台教化,责任重大,马虎不得。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打;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论字音,四声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贴顺像他;演哭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看得瓜。遇知音,欢迎呀,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祖先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他在群众中享有崇高信誉。“一竿旗”根据师承传授,在演出李芳桂的“十大本”时,突破了一般艺人表演时严守剧情规定的时代背影的常规。不论其剧情假托于唐宋或元明的人物故事,他把所有冠戴的丑角和衙役等人,全都着为清人的服装扮相,头戴红缨,帽下垂出一根发辫。通过这一舞台形象,把李芳桂隐涵在剧本中反对清朝贵族统治的创作思想,更加明朗化了。即使在个别剧中写有皇帝,“一竿旗”演出时,也只在亮子上摆着空桌子空椅子,不出御前仪仗,不上皇帝,只用“幕内声"说完皇帝要说的“白口”。群众对“一竿旗”的这种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表演手法,也都能心领神会;认为“一竿旗”等皮影艺人,是准确地体现了李芳桂剧作的精神,是“传神”、“传情”的绝唱。
不论是“渭北派”小小的作家群,或是“一竿旗”等皮影艺人,应该说,他们都是李芳桂剧作的知音者,而知音者芳心自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