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5月28日,阿来首家授权《文化艺术报》连载2025年新书《大河源》。即日起,本报连载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全新长篇非虚构力作《大河源》。《大河源》是阿来为母亲河作的深情传记。《大河源》以《黄河源传》为题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更名为《大河源》。阿来一路追溯黄河源头,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历史和地质变幻的深处,为这片土地和我们的文明唤醒记忆、接续血脉。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在阿来笔下,我们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样貌,重新感知她的体温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质层面国家重大考察的科学资料作参考,用诗性语言记述了黄河源区的自然景观、地质变迁,探究了这片大地的文化记忆,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壮美景观。
路两边,施工时被破坏的草地上,工人们把当初揭开的草皮搬回来,重新铺展在裸露的地表。看过一份312线施工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其中就说到路基开挖和施工中对草原的损毁,并提出预案,在施工时将破坏降至最低程度,完工后,对路基两边造成的损毁进行最有效的修复。具体方法,就是在施工前,将路基破开的草皮揭起,集中养护,维持活力,施工结束后,又搬回原处,覆盖地表,恢复生机。这一路,我注意到完工的路段,路基两边,生态恢复状况良好。
也有一个现象令人不太理解。施工路段两边,为什么要竖那么多标语牌,要密集地插上成行的彩旗。不是一百米两百米,而是数公里长。标语牌需要金属材料和木料,彩旗又需要多少纺织品,也不觉得是一种浪费。彩旗被风撕扯破碎,吹散在草原上,还造成污染。这些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藏区野外太多的经幡,太多抛撒的风马纸,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已经有所节制。但一个现代化的道路工程,却在这样的细节上缺乏节制与环保的考量。
标语牌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至少鹰喜欢蹲踞其上。在一面两个多平方米的标语牌上,我就看到四只鹰并排蹲踞在上面。
5.鹰的生态学
不能再沿这条公路继续前行了。前面正在开掘路基,无法通行。更重要的是,这条路避开了黄河源核心区,并不往黄河源去。
去那里,只能走一条简易公路,或者说是一条车行多了,便有了的一条便道。
这条便道,把我们引上了一道浅缓的山梁。
一上山,就遇到了鹰巢。
一根独立的柱子,不是电线杆。这根柱子与几百米开外的另一根柱子间没有电线串联。
面前这根水泥柱上,柱顶侧方,斜挂着一只鹰巢。
原来,这些柱子是专为需要高踞、俯视草原的鹰专门竖立的。
鹰巢,用铁丝编织了坚实的框架。至于使巢温暖的材料,却是由入驻其中的鹰自己搜集来的。在自然状态下,鹰筑巢,外框用小灌木枝条,伏地柏的、雪层杜鹃的,杂以坚韧的草茎;里面是鸟羽和动物毛,这些都来自鹰的猎物身上。这样的鹰巢有自然的美感。
眼前,这些鹰巢却不那么自然。不是因为金属材料编织的筐,而是因为巢中太多的材料来自人类,破碎的哈达与经幡,还有人丢弃的破衣烂衫,都被鹰衔去,和树枝、草茎编织在一起,它们当然很方便受用。但人类的眼睛与心理,总觉得鹰骄傲清洁,怎么像是栖息在垃圾堆上?
这些人工鹰巢的修筑,是三江源地区广泛采用的生态治理措施。
鹰喜欢高处,草原上没有高处。鹰往往栖止于有悬崖的高山。这是人类真诚的邀请,请鹰到离山很远的草原中央来,到食物丰富的草原中央来。
应该说,这样做,生态效果很好。周围的草原,特别是那些显出退化迹象的草原上,再没有那么多鼠洞,没有那么多鼠兔——头脸像兔子,身体如鼠,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和其他鼠类一起出没。顺便说一句,鼠兔不是鼠,是兔,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是哺乳动物。它们体形虽小,但蹲踞在洞口,咧开嘴唇,露出两个板牙时,确实就像是一只兔子。
面前那有很多人工织物的巢中有两只鹰。一只伏在巢中不动,看样子是在孵卵。另一只半张翅膀蹲踞在巢边,应该是刚捕捉了一只鼠兔一类的小动物,为孵蛋鹰供应食物。巢边的那只鹰振翅飞走了,平展着翅膀以滑翔的姿态飞入沼泽深处,穿过太阳光瀑,飞入山的阴影,看不见了。
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上一道浅山,又下去,过一道溪流穿行的湿润草原,再上一道浅山。
湿地生机盎然。但浅山上的情景却让人心惊。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层融解,地下含水层下降,高丘上干旱了,植被稀疏,而且正在发生不好的变化。马牛羊喜食的禾草科、莎草科的牧草退场,替代而生的是一些耐旱植物——茎木质化的,植物纤维粗粝的,叶上长刺的。好在,路又下到了谷中湿地,还是水肥草美的世界。
每一道山梁,都竖有专门的鹰柱,柱上都有为鹰筑的巢。
过去,草原上灭鼠,用药。药可以毒死鼠,连带也毒死包括鹰在内的其他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为治理生态而造成更严重的生态恶果。
现在,鹰回来了。除了这种柱子,当地老百姓还有一种办法,在高处用土用石头垒砌高台,也是为了召唤鹰回来。
只有少数柱子上的巢还空着,看样子,要不了多久,里面就会住满了新的主人。
这种肉食型猛禽在青藏高原上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苍鹰、雀鹰、草原雕、白尾海雕等。
鹰,是鹰科鸟类的统称。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喙和爪子弯钩形,尖锐锋利;它们双翼羽毛粗硬,动作迅猛;眼睛锐利有神,视力超群;呼吸粗重,叫声嘹亮。它们营巢于高树或悬崖峭壁上,主食小鸟、鼠类、蛇类和昆虫。母鹰的孵卵期约为38天,一般一次孵下四五只小鹰。平均寿命70年。
鹰科下,还有不同的属、不同的种。
我几次想抵近鹰巢拍摄几张体态特征清晰的照片,以查对这种鹰具体的种名,但都不成功。人在远处,它就蹲踞在巢边,警觉地望着,你稍一走近,它便振翅飞走了。巢中趴窝的那一只却一动不动,只看得见一个脑袋。还是当地朋友告诉了我这种鹰的学名:大 。
好了,如此一来就可以继续赶路,不耽误去河源的行程了。
原来这猛禽我见过,在低海拔的平原上见过的。也知道它的名字。因为是在低海拔的平原上见的,没想到平原上的猛禽也分布到这高寒的漠野之中,生机勃勃。这些年来,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它们恢复生机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草原上不再用毒药来消灭鼠兔了。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张益嘉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