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历真的很鸡肋吗?除了充当考研的跳板,就没有其他用处了?事情并非如此。
10年前,我拿着刚到手的自考专科毕业证,在招聘网站上刷新了整整一下午。满屏“仅限全日制学历”的门槛像一堵墙,把我死死挡在外面。投了半天简历,连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收到。那时我不止一次怀疑,这自考的大专学历到底考来干嘛?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说自考根本不算正规学历,还有人连“自考”是什么都没听过。那会儿,自考于我而言,确实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是心里不敢轻易提起的自卑标签。
但时光辗转,10年后的今天,情况早已不同。
首先看政策变化。这十年间,自考从受限到“平权”,机会越来越多。2016年起,国家逐步放宽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在考公中的待遇。以前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的岗位,现在自考生至少能和全日制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近几年,各省还细化了执行细则,比如四川省在2025年出台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的征求意见稿,相信不久后,自考生将更能享受到应届生同等的岗位红利。
不仅是考公,编外岗位也大多放开了。以前“仅限全日制学历”的要求,现在不少岗位会在后面加个括号——“自考学历也可”。自考生的选择面,早已今非昔比。
再看社会认可度。过去,自考是小众的代名词,因为人数少、了解的人不多,容易被误解成“花钱买证”的非正规学历。但现在不同了,每年自考报名人数猛涨,仅四川地区,今年10月份的参考人数就有26.36万人,其中最小的考生9岁,最大的72岁。
这足以证明,自考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加上主流媒体的报道,更多人明白,在浮躁的环境下坚持自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没人再把自考生当异类。
更实在的是就业市场。像江苏、浙江这些省份,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会专门为自考生举办专场招聘会,来的有国企也有民企,岗位从行政运营到技术助理,应有尽有。我身边就有例子:朋友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后去了新媒体公司做内容编辑,领导根本没纠结他是不是全日制,只看他能写稿、会运营;还有个朋友自考计算机专业,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测试,薪资比不少全日制专科生还高。
不得不承认,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和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加大,很多企业早已不“唯学历论”。管你是985还是211,入职先去车间轮转三个月;想升职到管理层?看的是项目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纸学历。就连大厂的普通基础岗位,只要你能拿出像样的作品证明自己能做事,自考学历完全不是障碍。
最后想说,自考不是跳板,是拼出来的底气。回望这10年,我确实因为自考失去过一些机会——刚毕业时,自考还没有考公资格;也曾被亲戚质疑“考了也没用”……但现在回头看,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啃完的一本本教材,早已沉淀成我的底气。记得第一次用自考学历找工作时,正因为它是国家认可的专科学历,我才阴差阳错没被分去流水线,而是进了工厂的办公室。
如今,自考学历有国家政策倾斜,社会认可度也在提升。它早已不是只为考研的跳板,更不是难以启齿的过往,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路。别再觉得它“食之无味”,现在的它,是考公、就业、转行的硬通货,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底牌。
英雄不问出处,自考也能成才。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自考是为了考研、考公,还是转行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