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i Da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建筑学硕士
东南大学
建筑学本科、建筑学硕士
个人简介
先后实践于葛明工作室、德国Christl+Bruchhǎuser 事务所等,现就职于WAECHTER ARCHITEKTEN BDA建筑事务所。对建筑学理论体系与发展脉络有深入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空间的体验与建筑的存在方式,强调形式背后的意义与构成逻辑,擅于发掘学生潜力,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的建筑思维与清晰的设计立场。
“远方古老教堂的钟声在梦中回荡,我背起行囊踏上寻找建筑的旅程。每一次丈量异国的石阶,都是对故土文化的重识;每一笔勾勒陌生天际线的轮廓,都在描摹自我归途的方向。”
2020-2025
作品展示
![]()
![]()
![]()
![]()
![]()
![]()
![]()
查看精选作品 · © Lei Da
01
德国留学契机:
理论与实践的追寻
寻找新的可能性
我在东南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建筑学学习后,选择继续前往德国深造。这个决定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我虽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许多优秀建筑案例的认知仍停留在图纸上。我渴望亲身实地考察欧洲的建筑,像柯布西耶的“东方之旅”那样,以“西方之旅”作为一次文化的反观和自我充实。在现场看建筑、从另一种文化的视角理解自己的文化,会促使人重新认识原以为理所当然的知识与观念。
另一方面,彼时国内建筑市场愈发混乱,我希望通过出国寻找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开始申请德国的高校。
![]()
2024年随课题组短途旅行,参观Alberto Ponis建成作品
攻克语言关
语言是申请中最难的一关。我用了约一年半时间在国内学习德语(当时疫情尚未完全过去,不便出国)。相比之下,现在的申请者可以更方便地到德国读语言班,且不少高校已开放英语授课,是极大的利好。
当然,德语学习让我对德国文化有了更深理解——这个民族对逻辑和物体性的执着,甚至其“死板”,都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选择达姆施塔特工大
申请过程中,我没有大幅修改作品集,仅做了简单排版调整,顺利获得了当时还在申请期内三所学校的录取。我最终选择了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曾到访他们的教学楼,对其模型传统印象深刻,也因其知名教授不少、地理位置优越,出行欧洲十分方便。对我而言,学校本身并非最重要,我看重是否能找到一个可以对照和反思自我的环境。而在达姆的学习,也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
![]()
Parise Montsouris Masterthesis Winter 2019/20
![]()
Masterthesis Winter 2019/20 © Christian Bronner
![]()
Masterthesis Winter 2022/23 © Christian Leicher
02
德国留学
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高性价比与价值
德国留学的最大优势是性价比高。大部分公立大学免学费,只需缴纳注册费;生活成本虽高于国内,但有丰富的学生兼职机会。更重要的是,德语区的建构传统和类型学思维,对于建立系统的建筑观念非常有价值。近年来,德语区高校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引入英语授课、开放英语申请、吸引国际教授加盟,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学生的可能性。
当然,德国的去中心化学术传统也带来一些挑战:研究多与企业合作,成果较少公开发表,学术资源不够集中,导致国际排名相对不高(但仍有慕尼黑工大、亚琛工大等位居世界前列)。不过在建筑学领域,德语区整体实力十分强劲。
就业方面,如果要在欧洲境内找工作,德国学历竞争力很强;在德国境内,几乎任何一个德国大学的学历都受到几乎同等程度的认可。
![]()
Masterthesis Sommer 2023 © Karl Prelle
![]()
Masterthesis Winter 2018/19 © Tobias Wowra
03
德国建筑教育的核心:
对制作的执着
整个德语区的教学都十分注重制作(Making)。一方面源于德语区迷恋物质与材料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也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影响,追求建筑的物体感。同时,制作也是锻炼结构构造能力的核心教学方式。
达姆施塔特的教学分组特色
德国各大院校在统一的德语区传统下也有其细微差别和侧重。例如,达姆的教学分为六个教学组(A-F):历史(A)、雕塑与展示(B)、建造(C)、建筑设计(D)、城市设计(E)、建筑技术(F)。这里着重介绍我认为比较有特点的两个组:
C组建造组:正统德式思维的摇篮 - 是我最喜欢的组。组内有三位教授(两位资深德国老教授),治学严谨,鼓励学生使用大比例模型推敲设计,对材料、结构、构造与空间等话题反复讨论,能接受到比较正统的德式建筑思维。
B组雕塑与展示组:艺术家的实验场 - 也很有趣,教授是德国艺术家,课程天马行空,涉及绘画、版画、雕塑、混凝土等。
![]()
![]()
![]()
达姆B组 <雕塑与展示组> 部分成果
令人惊叹的模型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达姆的模型传统相当优秀,不仅手工精致,还有独特的方法。德国人是我见过所有欧洲人中,模型做得最细致的。我在东南时手工已算顶尖,但看到德国人的模型仍感惊叹,堪称“种族天赋”。听说在瑞士的学校和公司,德国人的模型手工也更为出色。
![]()
![]()
![]()
![]()
![]()
![]()
![]()
达姆C组 <建造组> 部分成果
同侪环境的塑造力
周边同侪的影响很大。有时自己还没设计想法,但看多了,做设计时“脑子没想到,手却已经做出来了”,或者为了模型效果而深化设计,这在欧陆建筑院校很常见。
近几年的明显趋势是改造项目增多。现在大部分课题涉及改扩建,这反映了全球进入存量时代后建筑学重心的转变。德国的教学紧跟了这一时代变化。
04
一次深刻的文化碰撞:
教堂改造中的东西方思维
我的设计:唤起“遗迹感”
我在德国的第一个设计课题,就是跟随 C 组的 Felix Wächter 教授进行一个教堂改造项目。题目围绕“改造条件下空间原型的探讨”。我采用了悬挑的混凝土结构与温润的木质屋顶组合,回应珍贵的教堂遗址。在设计陈述中,我表达道:希望通过巨大粗粝的混凝土与细碎温暖木构的对比,使新建筑唤起一种“仿佛遗迹”的感觉。
![]()
![]()
![]()
我的设计模型照片 © Lei Da
教授的质疑:逻辑的追问
教授肯定了空间的诗意表现,但质疑了我的陈述:“这毕竟是新建的房子,为什么要让它像是遗迹?而且你是在真正的遗迹之中,这听起来并不具有逻辑。”
这一反问让我陷入反思。我意识到,这种“希望新建筑本身也具有时间感”的设想,在我心中几乎是不加思索的。但从德国教授的视角看,它并不自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种赋予“新物”“旧感”的审美追求,或许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思维。我们往往习惯让建筑具备时间感,希望即便是新造之物,也能呈现出某种岁月的沉淀。而在西方,尤其是德语区,则更强调“新”与“旧”的明确区分,以及概念表达的清晰边界。
进一步说,东方美学常常欣赏模糊性、残缺感与未完成之美,在不确定与留白中产生意味深长的感觉;而西方文化更推崇理性、明确的阐述方式。
这种根本的思维差异,往往唯有在跨文化的实践与碰撞中,才会被敏锐察觉和深刻理解。这次碰撞后,我与教授投契,之后顺利进入他的事务所兼职,更多了解了德国人的工作方式,也补贴了日用,收获良多。
05
国际化趋势与教学反思
另一个明显趋势是各校追求国际化:开放英语申请,引入国际著名学者/建筑师。例如达姆今年引入了专做社会住宅研究的Dogma 事务所主创之一 Martino Tattara,加入建筑设计组。
![]()
![]()
![]()
![]()
El Croquis 208 Dogma 2002 2021
当然,德国教学也有缺点,例如有时在功能上不够实际,偏爱理想化。但总体来说,优点远多于缺点。 尤其对于国内学生,只要足够细心,能学到的东西相当多。
06
留学德国的价值与思考
留学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生活自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德国学习压力不小,我也见过有人两年毕业后收获甚微。
对于有一定基础、愿意深耕建筑的同学而言,亲身感受德语区的建筑传统不仅是夯实基础的良机,也是设计水平提升的机会。再加上低成本、良好的职场环境和较高的学生工资,我非常推荐那些对建筑保持热情、渴望进一步成长的年轻人来德国留学。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Lei Da,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