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心中,高校是教书育人、深耕学术的净土。可如今,一些“象牙塔”早已变了味:行政衙门化、圈子拉帮结派、教师不务正业、办学追求虚名,这些触目惊心的乱象,正在侵蚀教育公平的根基。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更是戳破真相——超半数中管高校存在官僚主义问题,教育腐败已成最该重拳整治的“毒瘤”!
乱象一:校园变“衙门”,办事跑断腿还受气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再是机关单位的专属槽点,不少高校的行政部门早已染上“官气”。华北某高校学生吐槽,教务老师一周只开半天办公窗口,遇到紧急事务只能眼睁睁着急;有学生为补办学生证,在多个部门间来回折腾10趟,盖完一串章才办成事。
行政权力掌控着经费划拨、项目申报、人才评选的“话语权”,让不少教职人员迷了方向。内蒙古某大学一名教研室主任,为了竞聘处级干部,竟直接向时任校党委书记行贿;在一些高校,普通教授拿项目难如登天,可一旦有了行政职务,资源便主动找上门。更可气的是“双肩挑”干部,一边占着领导岗位享特权,一边以学者身份抢学术资源,和普通教师争利,把校园搞得乌烟瘴气。
![]()
乱象二:圈子林立搞“近亲繁殖”,公平成空谈
“学术圈”变成“亲友圈+山头圈”,在部分高校愈演愈烈。一些学科“大佬”门生遍布,以师生、同门为纽带形成封闭圈子,重大科研基金、科技奖项评审全看“关系硬不硬”。研究生招生明里暗里搞“双重标准”,对外校考生严卡门槛,对本校本院系学生却网开一面。
学院里派系争斗更是常见,某高校研究生透露,自己所在的学院不大,却有好几个教授牵头的派系,为了抢资源互相拆台,严重拖累学科发展。更让人心寒的是,有的导师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让其打杂跑腿,甚至以论文通过、顺利毕业为要挟搞学术霸凌。此外,“夫妻任职、亲属扎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西南某高校教务科长,因帮同事女儿篡改保研成绩,最终被严肃查处。
![]()
乱象三:教师不务正业,治学变“攀附捞金”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在一些高校渐渐失传。不少教师把心思全花在“走捷径”上:有的一心跑项目、拉经费,成了“学术包工头”——项目到手后直接分包给学生和年轻教师,自己坐享其成;有的频繁外出走穴,演讲授课、兼职代言忙不停,眼里只有高额出场费,把教书育人抛到九霄云外。
更离谱的是,个别高校领导和教师把商品交换原则带进“象牙塔”,把学术资源当成攀附权贵的工具。他们降低标准招收领导、富商当在职研究生,邀请没有学术背景的“名流”挂名客座教授,彻底背离了学术初心,让高校沦为“名利场”。
![]()
乱象四:贪大求全图虚名,办学脱离实际
部分高校领导不研究办学规律,一门心思“炒概念、追热点”。盲目喊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不管自身特色,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惊人;有的高校成立一堆研究机构、搞一堆合作项目,却没人过问实际效果,对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长远工作漠不关心。
制定政策时“拍脑袋”决策更是常态,某高校教师抱怨,学院的科研经费管理僵化死板,规定死每笔钱的用途,完全不顾不同学科的科研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这些脱离实际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教学质量下滑,让高校发展走入死胡同。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象牙塔”里的腐败比普通腐败危害更甚,它污染的是教育生态,毁掉的是下一代的希望。整治这些乱象,必须打破“高校特殊论”,对腐败问题露头就打;要精简行政机构,杜绝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要打破圈子文化,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更要强化监督,让师生的声音能被听见、问题能被解决。
![]()
唯有如此,才能还菁菁校园一片净土,让教育公平真正落地。你身边是否遇到过高校里的不良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