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泉市那一大块撂荒的石板地,想象成一个人:2005 年它因为“2.7 万颗舍利”的心脏被发现而心跳加速——那是唐代天宁寺地宫的舍利子,一时间“20 个亿”的血泵进来;结果 2013 年脉搏骤停,只留下半拉石牌坊在风中“喘气”。
![]()
十年空白,它现在又被地方政府拿来“做心脏复苏”。
![]()
这回的心脏复苏术分三步:救命、康复、再造血。
读懂这三步,你就知道一个烂尾文旅项目到底该怎么救,也顺便弄明白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宏大“烧钱景区”老是突然熄火、或者半死不活。
第一步:救命——把“断骨”先对位
2023 年 5 月山西省古建院的检测像是一张 CT 片:露天唐代建筑构件损坏 42%,大雄宝殿斗拱 15% 断裂,相当于一个人四肢骨折、肋骨塌陷。
对策:政府把核心区打包申请省级文保单位——相当于打上“石膏”。
一旦获批,每年会有固定修缮补贴;同时还能从国家文保基金申请技术团队,免费搭手“接骨”。
这一步是纯花钱阶段,不求盈利,只求不死。
![]()
第二步:康复——让“血液”重新流动
项目原本“失血”在资金链+客流预估两方面:
1. 钱:之前 20 亿花掉 4 亿就停工,如今阳泉市发改委把剩余 498 亩土地“拆蛋糕”:
• 210 亩调成康养用地,卖房子回血;
• 剩余留着做佛教体验区,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重。
2. 人:原来吹“年 10 万游客”,在晋北密集景区里根本排不上号,如今政府转风向——改做“佛教研学+VR 地宫”。
山西博物院已经把 2.7 万颗舍利中的 37 颗“虹化舍利”接走恒温“住院”,但影像版权留在阳泉,VR 能做成沉浸式“天眼”漫游。
![]()
这招把竞争从“景区”降到“课堂”,直接对接中小学研学团——客源、周期、复购率都清晰。
第三步:再造血——用“轻资产运营”取代大干快上
当年烂尾的直接导火索是:自建重资产、重景观、轻内容。
如今新方案引入北京某文旅集团当“操盘手”,模式改成“小投入高周转”:
• 场地:石牌坊、舍利故事、铜法器 200 余件都免费,政府出地;
• 技术:VR、全息投影全用“即插即用”的模块化设备,可租不买;
• 门票外收入:禅茶体验、舍利复刻手串、康养公寓长租,全都围绕“研学夜宿”设计二次消费。
![]()
一句话:把一次性盖大楼,变成每天都产生现金流的小生意。
给普通人的三条实在收获
1. 判断文旅项目是否靠谱,别看总投 20 亿这种“吓人数字”,而看有没有“三级回血通道”——修缮补贴(政策输血)、可卖配套(土地回血)、可复购内容(运营造血)。
三者缺一,多半又是一次空转。
2. 同质化景区别急着复制“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的老路,不妨想想“课程+住宿+纪念品”的新路。
研学是 3 天 2 夜,康养公寓能把人留 1 个月——时间长度就是利润厚度。
3. 对地方官员来说,烂尾文旅不是包袱,是可拆借的筹码。
![]()
把核心文物申报文保单,土地分块搞康养、商服,既保住政治红线(文物保护),又给财政松绑(现金流),比一味“引资再砸 10 亿”安全得多。
结尾,把镜头拉回那座完整的八柱七门石牌坊——它像一把撑了 1400 年的旧伞,如今正准备换一把更轻的折叠伞骨。
伞面可以换成 VR 的影像风帆,伞柄换成康养公寓的电梯井,但只要舍利子这颗“心脏”继续跳动,这项目就算活过来了。
阳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文旅项目烂尾不可怕,可怕的是还幻想用原来的大锤去补原来的大坑。
先救命,再康复,最后靠小切口持续出血包,这才是真正的复活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