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阿恪
近日,90后衢州姑娘池刘佳从新疆伊宁出发,正在进行一场持续到明年的亚欧非大环线旅行。在探访不同景点时,她举起“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横幅,用“错位类比”的方式幽默地将乌兹别克斯坦的雷吉斯坦广场说成“水亭门”,将哈萨克斯坦的恰仑峡谷说成“江郎山一线天”,还一字一句地教外国友人用中文说“衢州欢迎您,快来玩吧”,收获数以万计的粉丝点赞,网友直呼“全球推介官非你莫属”。
这一事件生动诠释了一个现象:城市的国际传播,从来不止于官方的正式发声,那些带着温度、贴着生活、充满个性的民间表达,也能成为文化出海最灵动的“毛细血管”。
池刘佳的短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其跳出了传统城市宣传“宏大叙事”的框架,用接地气的表达让文化从“符号”变为“可感的生活”。这种民间传播的优势,在其他旅行者的实践中同样得到印证:丽水16岁女孩万元独游七国,在分享旅途的同时植入家乡元素;河南新乡女孩“哒哒看世界”8个月自驾4万公里、途经21个国家,用短视频分享中国文化……她们的共同点在于,从不刻意“说教”,而是将城市文化融入个人化的旅行叙事。这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消解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距离感。
尤其难得的是,池刘佳的宣传始终紧扣衢州的文化内核。她没有泛泛而谈“衢州很美”,而是将“南孔圣地”的文化标识与“免费游”的政策红利、“辣食天堂”的生活特色深度绑定。从水亭门到江郎山,从三衢大地的美食到非遗文化的底蕴,这些具体的文化符号通过她的镜头,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衢州印象,让“南孔圣地”不再是抽象的口号。
池刘佳短视频的爆火并非偶然,但要让这种民间热度转化为持续的文化传播力,仅靠个体自发远远不够。如何搭建“官方引导、民间参与、资源联动”的城市传播平台,让更多“池刘佳”不断涌现,值得进一步探索。
首先,可打造“衢州全球推介官”培育计划,为民间传播者赋能。文旅部门可梳理“南孔文化”“衢州美食”“世界遗产”等核心宣传素材,制作成易于传播的图文、短视频模板,供旅行者免费使用;针对有传播意愿的市民、留学生、在外创业者,开展跨文化传播培训,讲授基础外语表达、文化解读技巧,让民间推介者既懂家乡文化,又懂传播规律。
其次,建立激励与整合机制,放大传播声量。一方面,设立专项奖励,对在海外平台发布优质衢州宣传内容的创作者,给予景区门票、民宿住宿等文旅资源奖励,激发更多人参与;另一方面,整合民间优质内容,将池刘佳的“错位类比”视频、外国友人说中文的片段,剪辑成系列短视频,通过衢州文旅海外官方账号发布,形成“民间创作+官方背书”的传播合力,避免优质内容“藏在民间无人知”。
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地文旅体资源,进一步将民间传播与城市品牌活动结合。比如在“衢州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衢州马拉松等重大国际赛事期间,邀请海外的“衢州推介官”现场直播,让世界在关注赛事的同时,也看到衢州的文化魅力等。
当更多衢州人带着家乡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当“南孔圣地”的故事能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语言被讲述,衢州的文化传播才能真正突破地域与语言的边界,抵达更广阔的天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