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明威有句话就说得挺在理:“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学闭嘴。”
你看,人总急着表达,渴望被听见。
但生活走到后面,你会发现,安静,其实比喧哗更有力量。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或许就是这四个字:销声匿迹。
不是躲起来,而是把心沉下来,过自己的日子。
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
热闹的时候,你看别人。
安静下来,你才能看见自己。
总在人群里混着,容易忘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明朝画家沈周,名满天下。
有一回,本地新来了个官,想给衙门画点壁画装点门面。
底下人为了讨好,就把沈周的名字报上去,也没说破他的身份。
那官老爷真把沈周当普通画匠使唤,让他和工匠们一起吃住,爬高爬低地画。
沈周呢,一句没辩解,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画了好几个月,直到完工。
后来那官员进京,被同僚问起:“沈先生近来可好?”
他懵然不知问的是谁。
同僚大惊:“就是给你画壁画的那位,当世第一大家啊!”
官员这才恍然大悟,羞愧难当。
沈周图个啥呢?他不需要向谁证明自己。
他的世界在画里,不在别人的评价里。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最高级的心境是平静。”
平静不是无所事事,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销声匿迹。
因为那样能找到内心的锚,不再随风摇摆。
你安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真正的声音。
退一步,天地更宽
人总想往前挤,占个好位置。
却忘了,有时候退一步,看到的风景反而更开阔。
东晋的陶渊明,在官场混了十几年。
四十一岁那年,他当上了彭泽县令。
才干了八十多天,上面派人来视察。
督邮大人架子很大,要他“束带见之”。
陶渊明长叹一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当天就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
这一退,退出了世俗之见,也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甚至,最后也退出了中国文人一方精神的家园。
庄子说得好:“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房间清空了,阳光才能照进来。
心里清空了,美好才会停留。
退,不是认输,这是在给生命留白,让更重要的东西住进来。
淡出去,方得自在
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套上的。
你在意什么,就被什么困住。
当你不再在意掌声和目光,人就真正自在了。
北魏有个人叫李谧,学问极好。
朝廷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推辞了。
他留下句名言:“学不称师,何必授业?”
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学问如果超不过老师,怎么好意思去教学生?
他宁可在家读书种地,也不愿为了官职勉强自己。
后来,“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这件事来的。
《道德经》里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事情做成了,你的使命就完成了。
适时地淡出,是顺应自然规律。
就像果实熟了会落下,花开够了会凋谢。
这种“销声匿迹”,是一种圆满,一种智慧。
所以你看,“销声匿迹”从来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选择安静地成长,而不是喧哗地表现。
选择从容地退出,而不是固执地占据。
选择淡淡地存在,而不是紧紧地抓住。
当你不必再向世界证明什么的时候。
当你安心过自己小日子的时候。
你就活出了最好的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