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取 1 万现金,遭遇 “审讯式” 盘问
“取 1 万元给朋友包婚礼红包,需要交代资金来源吗?” 山东东营律师周筱赟的质问,戳中了无数人对过度反诈的不满。11 月 3 日,他在建设银行办理取款业务时,柜员不仅反复追问用途,还刨根问底上月某笔转账的详情。
因拒绝配合 “无关盘问”,银行直接联系反诈中心报警,民警到场核实后才确认是误会。“我的钱成了‘可疑资金’,自己反倒像犯罪嫌疑人。” 周筱赟的遭遇经曝光后,# 反诈不能反正常生活 #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有网友直言:“防骗的门槛,快比骗术本身还高了。”
![]()
一、乱象蔓延:那些越界的 “反诈操作”
这场冲突并非个例,多地已出现反诈监管层层加码的怪象,让正常交易变得举步维艰。
1. 金额 “缩水” 的核查标准
央行明确规定 “5 万元以上取现需说明用途”,但东营市自行将门槛降至 1 万元,部分银行甚至对 5000 元交易严防死守。河南平顶山王女士的经历更荒诞:为支取姐姐转来的 5000 元生活费,被要求出具 “亲属关系证明”,最终报警才得以解决。
“问得越细越安全” 成了部分基层执行的潜规则。有储户吐槽:“取 3000 元给孩子交学费,被问孩子学校地址、班主任姓名,这跟反诈有什么关系?”
2. 无孔不入的隐私追问
过度核查早已超越资金本身,延伸到生活细节。江西市民办理电话卡时,被要求提供社保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广东商户支取货款时,需提交进货合同、物流单据,甚至被要求解释 “为何选择现金结算”。
更令人不适的是 “追溯式盘问”。周筱赟就被要求说明上月一笔转账的收款人身份、关系及用途,律师出身的他当场反驳:“这已经侵犯我的隐私权和客户信息保密权。”
3. 银行的 “两难困境” 与 “懒政思维”
“问少了怕担责,问多了遭投诉。” 某银行柜员私下透露,当地反诈中心会考核 “拦截率”,一旦出现涉案资金从本行流出,柜员可能被问责。这种压力下,“宁错杀勿放过” 成了自保选择。
湖南日报尖锐指出,这种做法本质是治理能力匮乏:不用精准的大数据监测,反而用 “人肉盘问” 这种原始方式反诈,让智能化成了笑话。
![]()
二、病根深挖:为何反诈会 “跑偏”?
1. “反诈至上” 的逻辑异化
部分地方将反诈成效等同于 “核查力度”,陷入 “越严越安全” 的误区。湖南日报评论称,这种 “某事至上” 的思维,实质是把单一目标凌驾于公民基本权利之上,暴露了法治意识的薄弱。
更隐蔽的是 “责任转移”:银行通过过度盘问,将 “识别风险” 的责任转嫁给储户,用 “储户自证清白” 替代 “银行主动核查”,违背了 “无罪推定” 原则。
2. 法律适用的模糊地带
当前《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与《民法典》《商业银行法》存在适用冲突。前者赋予金融机构核查权,后者明确 “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 原则。法学专家指出,这种模糊性让基层执行失去尺度,最终损害的是民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3. 技术滞后与考核压力的双重挤压
精准反诈需要强大的数据建模能力,能区分 “正常交易” 与 “可疑行为”。但部分地方缺乏这种技术支撑,只能用 “金额划线”“全员盘问” 的笨办法。
加上 “拦截数”“核查率” 等考核指标的压力,基层只能用 “数量换质量”。郑州曾精准拦截 98 万诈骗取款,靠的是 “资金流向异常 + 受害人特征匹配” 的智能预警,这与无差别盘问形成鲜明对比。
![]()
三、破局之道:在安全与便利间找平衡
1. 储户要懂的 “权利边界”
面对过度核查,储户并非只能被动配合。根据《商业银行法》,可拒绝回答与反诈无关的隐私问题,明确告知:“我支取合法收入用于正常用途,有权拒绝超出必要范围的询问。”
维权时需保留证据:记录柜员工号、拍摄沟通视频,若遭拒绝办理业务,可拨打 12378 银保监热线投诉。周筱赟的案例已证明,司法机关通常不支持银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2. 监管要建的 “精准模型”
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交易风险分级预警机制:对老年人、高频转账等高危群体重点监测,对婚丧嫁娶、日常消费等合理场景简化流程。日本的 “延迟到账” 机制也值得参考,给反诈留出核查时间,又不影响正常交易。
关键是明确 “必要核查范围”:仅询问与当前交易相关的用途,不追溯历史无关资金,不索要与反诈无关的个人信息。
3. 银行要改的 “执行逻辑”
金融机构应承担起主体责任,用技术手段替代 “人工盘问”。比如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资金流向,自动识别可疑交易,对确有风险的才进行针对性询问。
同时需优化考核机制,将 “精准拦截率” 替代 “核查数量”,避免基层因怕担责而层层加码。正如法学教授所言:“好的制度应该像精准的狙击枪,而非漫无目的的散弹。”
![]()
尾声:反诈的初心是保护而非添堵
郑州成功拦截 98 万诈骗款的案例证明,精准反诈完全可行。真正的反诈,应是给骗子设障碍,而非给民众添麻烦;是用技术堵漏洞,而非用盘问扰生活。
周筱赟事件带来的反思远未结束:当取 1 万元都要 “过关斩将”,当自己的钱需要 “自证清白”,反诈就偏离了保护民众的初心。毕竟,安全感从来不是靠牺牲便利和尊严换来的,而是源于精准治理与权利保障的平衡。
希望这场热议能推动制度完善,让反诈回归理性 —— 既守住防骗底线,也守住生活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