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最近提出的“大规模买入无人机”计划,标志着军队对无人化装备依赖的一个快速升级。陆军高层在视察皮卡蒂尼兵工厂时,首次对外披露了通过与私营企业结成更紧密合作,并在军内启动生产能力的思路,目标是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生产和采购至少一百万架无人机。这一目标既来源于对俄乌战争经验的观察——小型、低成本的无人机在现代战场表现出极高效能——也反映了对未来战场形态的预判:无人系统将主导很多战斗场景。
![]()
为实现这一跃升,陆军提出了名为“天际铸造”的试点项目,意在把军方与工业界捆绑起来,同时在国内重建生产链。正如陆军声明所说,“'天际铸造'是陆军的公私合作概念,旨在帮助重振美国工业基础。这一概念将刺激美国无人机产业,支持美国制造业,增加稀土材料的获取,生产低成本组件,并最终为陆军提供迫切需要的无人机。”声明还强调,“各方均会从中受益:美国工业变得更健康,国家更安全,陆军拥有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制造和采购数百万架无人机所需的系统。”这表明计划不仅是简单的采购扩张,而是把国防需求作为拉动整体产业链的杠杆。
![]()
推动这种大规模本土化生产的立法和政治推动也在同步进行。9月由众议员帕特·哈里根提出的《天际铸造法案》力图打造可年产百万架小型无人机的能力,哈里根在声明中直言:“在现代战争中,超过80%的伤亡来自无人机,但我们仍没有能力大规模制造无人机。这种失败是鲁莽的,它使我们的部队暴露于危险之中……这项法案将使美军具备每年在美国设计、测试和制造100万架无人机的能力。”立法倡议与军方的项目互为补充,体现出国会与军方在提升产能上的共识。
![]()
但要把这套设想变成现实并不容易。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坦承,目前陆军每年仅采购约5万架无人机,这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把产量提升数十倍,需要解决供应链、零部件和稀土材料的可得性,以及测试与质量保证的速度与成本问题。他说:“这是个大跃升,但我们非常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不过,能否快速建立起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仍依赖私人承包商的研发速度与现有制造基地的扩产能力。
![]()
此外,这一策略带来两个重要的战略和政策考量。第一,是技术与战术的平衡:大量小型无人机适用于消耗战、骚扰与侦察,但也可能被对手通过电子战、定向能或更高效的防空系统逐步压制。因此军方在追求数量的同时,须继续投资抗干扰能力、自主导航、弹药化与模块化设计,确保当体系被压制时仍能发挥作用。第二,是产业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把生产拉回国内可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但短期内会推高成本并需要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来吸引和维持工业投资。陆军的计划正试图通过公私合作、立法支持和内部生产基地来平衡这些矛盾。
![]()
总体来看,陆军想在两到三年内实现百万级无人机的目标,反映了美国军方对无人化战争趋势的紧迫感,也是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大规模无人系统部署能力的战略回应。实现路径需要产业、立法和军方采购三方面同步推进:快速扩建生产线、确保关键零部件供应、以及保留对高端无人系统与传统空军能力的投入。短时间内把数量做起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关键的是如何把这些无人机融入有组织、有保障、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存活和作战的体系之内。陆军的声明与国会的法案表明,华盛顿已经把这件事列为优先事项,但实际能否按预期落地,还得看具体执行和市场的反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