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保障编队正谨慎穿越交战区域,运送着维持作战半径与夺取主动权所需的燃料、弹药及关键物资。车队沿着暴露的土路缓慢前行,车辆保持交错队形以降低潜在间瞄火力造成的损失。尽管操作人员保持高度警惕,但上空盘旋的敌军无人机正将精确坐标悄无声息地传往远方火控中心。未及预警,精确制导炮火已覆盖整个编队,燃油车与货运卡车瞬间化为废墟。当幸存者试图重新部署时,巡飞弹又凌空而下,猎杀指挥车与其他后勤资产。通讯系统彻底崩溃,整个车队在原地被摧毁,装备人员损失惨重,运输物资永远无法送达目的地。
这并非虚构场景或未来设想——2025年3月在巴赫穆特、赫尔松及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此类战术已反复上演。俄军通过协同无人机监视与快速“传感器—射手”链路,以致命效率摧毁乌军后勤单元。俄军部队学会在隐蔽位置耐心守候,利用杀伤网在运输队抵达前线前就予以歼灭。这就是现代战争的真实图景:后勤编队不仅处于火力射程内,更已成为蓄意攻击的高价值目标。
俄乌战争与现代作战实践表明,在日益致命的战场空间,保障编队已成为首要打击目标。尽管机动部队已快速整合反无人机系统能力,保障力量仍高度脆弱。随着对手精进其探测与打击后勤节点的能力,保障行动必须聚焦生存能力。当前环境下,保障部队亟需以惊人速度实现分布式后勤、缩小后勤痕迹并增强机动性。通过采用与机动部队同等的适应性、生存性与防护措施,结合精益
供应链模型,保障编队才能确保陆军在未来冲突中保持决胜能力。
●瞄准镜下的后勤保障
近期冲突表明,供应链中断可迅速瘫痪军事行动。对手利用这一弱点,整合远程精确火力、无人机群与持续ISR体系,在保障编队投送战斗力前就予以摧毁。依赖集中节点、大型库存与固定补给路线的传统模式日益脆弱。未来对手必将通过切断保障线来削弱美军战斗力,为此陆军保障必须转向机动、分散且具备生存能力的框架。无人系统对后勤节点的持续威胁,进一步强化了对敏捷性、隐蔽性与主动防御的需求。
●分布式部署:摒弃大型保障节点
现代战场上,传统意义上的后方安全区已不复存在。大型固定保障节点极易被识别瞄准,必须在未来战争中淘汰。陆军需构建以分散、机动、频繁转移的微节点为核心的分布式保障模式。这些小型后勤单元既能降低可探测性、提升敏捷度,又能减少对有人驾驶车队的依赖。乌克兰后勤部队在俄军ISR与远程火力威胁下,已采用小型机动补给点替代集中仓库;芬兰军队依托严密伪装与欺骗手段实施分布式后勤;在中国台湾地区则通过军民融合基础设施维持分散保障。这些案例揭示核心原则:可生存的保障不仅依赖分散,更在于“大隐于市”的伪装艺术。
●精益化足迹:少即多
在巡飞弹与AI瞄准主导的战场,静态后勤节点无异于邀敌攻击。陆军保障编队必须转向注重速度、机动性与特征信息弱化的精益后勤。关键在于在前沿仅仅部署任务关键物资,并通过常态化后送流程持续清除冗余物资。配送必须成为同步进行的日常职能,每个配送周期都需包含从前沿位置回撤闲置物资的计划。即时补给模式通过精准预测与跨层级通信,既能满足作战需求又可避免资源过度前置。
降低保障足迹的同时,还需着力削弱电磁与物理特征信号。这意味着最小化无线电传输、运用伪装诱饵、限制帐篷使用、采用低特征平台进行物资存储运输。通过同步解决可见性与可探测性问题,保障部队将大幅提升战场生存率。
●生存能力训练:防御—转移—隐蔽的循环
保障编队必须确立生存优先思维,将自身视为持续受威胁的前沿作战力量而非后方支援单位。需将防御能力、欺骗战术与机动性深度融入条令,并为保障部队配备与机动部队同等的主动/被动防御系统。建制内的反无人机资产对后勤单元防卫至关重要。电磁辐射控制构成生存关键,除传统无线电纪律外,还需增强频谱感知与受控发射管理。未来战场要求保障平台保持满载状态实施快速转移,士兵必须熟练掌握欺骗技巧、地形遮蔽与反ISR措施。
●前行之路
保障条令必须进化,将后勤视为战斗赋能器而非被动支持功能。旅保障区域应转型为频繁机动、快速适应的移动保障团队集群,后勤包裹需根据部队位置变化动态调整,并结合ISR数据选择低威胁窗口期实施配送。在此模式下,部队生存能力依赖于速度、隐蔽性与持续机动。
转型核心在于嵌入式后送节奏的制度化。每个后勤包裹、运输车队与补给行动都必须包含冗余物资后送程序。以即时补给与预测分析为支撑的精益后勤应成为标准规范。通过运用作战数据与预测工具,保障筹划者能精准预估需求,确保仅限任务关键物资向前输送。保障部队还需保持快速转移战备状态,常态化开展包含地形遮蔽、欺骗措施与跨兵种协同的机动演练。
为落实转型路径,陆军领导人须将机动保障原则注入条令、训练与部队设计。需在真实环境中检验移动保障团队部署、机动节点配置与嵌入式反无人机能力。战斗训练中心必须构建包含持续无人机监视、精确火力与通信受阻的对抗性后勤环境。采办重点应转向可扩展平台与低特征支持系统,逐步替代传统基础设施。最关键的是,指挥官必须直面核心质询:我们的编队能否在威胁下实施转移?是否每日执行物资后送?是否开展对抗火力下的保障训练?
这些战术已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当前冲突印证了敌军猎杀后勤编队的坚定决心。运输车队不会幸免,静态节点必将遭受打击。下一场战争中,保障部队必将深陷杀伤网。唯有那些快速机动、隐匿行踪、能在炮火中持续保障的编队才能存活。我们的编队,是否已做好准备?
斯蒂芬妮·托雷斯上尉现任第一陆军西部师师长副官,曾担任第15旅保障营作战科长、第1—8骑兵团连级前方支援连连长,并曾在板门店联合国司令部安全营担任后勤军官。她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部署至伊拉克与阿富汗,执行过两次印太司令部与欧洲司令部的区域对齐任务,持有佛罗里达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MBA学位。
***“杀伤网”是指在信息化战场上,通过数据链将分散配置的探测节点、决策节点和打击节点实时连接起来,形成一张能够快速发现、决策并摧毁目标的网络化作战体系。其核心是“信息流”驱动“火力流”,实现从“平台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的根本性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