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中医:它是天然降压药!煮水一喝,平息肝阳火,血压降了,血脂降了,血管不堵不硬!
今天想和大家从中医角度,聊聊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并分享一些实用的调理思路。高血压在中医看来,常常与“肝阳上亢”有关。当人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状态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形成肝阳上亢。这时,气血向上冲逆,人就会感到头晕、头胀、面红耳赤,血压也随之升高。
![]()
如果肝阳亢盛的时间长了,还会耗伤体内的阴液,导致阴虚与阳亢并存,形成“阴虚阳亢”的复杂体质。这时不但血压居高不下,还可能伴有口干、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除了肝阳上亢,血瘀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长期的气机不畅,会导致血液运行受阻,形成血瘀。血瘀在血管内沉积,逐渐形成斑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颈动脉斑块。从中医角度看,斑块本质是“痰瘀互结”的产物,既是血液黏稠、运行不畅的表现,也与体内脂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如果不及时调理,血瘀加重,血管壁就会变硬、变窄,进一步引发血压升高,甚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针对肝阳上亢与血瘀互结的类型,有一个常用的经验方,我把它叫做“清肝化瘀汤”。这个方子主要由夏枯草、杜仲、赤芍、泽泻、菊花、怀牛膝、桃仁、茯苓组成。下面我为大家详细解说其中几味药的功效。夏枯草是清肝火的良药,它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有清肝泻火、有降压、抗炎的作用,特别适合肝火上炎所致的高血压。
杜仲和怀牛膝则是补肝肾、强筋骨的重要药对,杜仲能补益肝肾,怀牛膝引血下行,二者合用可以帮助平衡上亢的肝阳,同时强壮腰膝。
赤芍和桃仁是活血化瘀的核心,赤芍能凉血散瘀,桃仁破血行瘀,两者协同可以改善血液黏稠度,促进血管内的瘀滞消散。泽泻与茯苓相配,起到利湿降浊的作用。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健脾利湿,守中安神,二者共同促进水液代谢,减少痰湿内聚。菊花则清肝明目,疏风清热,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这个方子整体着眼于“清肝潜阳、活血化瘀”,既针对肝阳上亢这个病根,又兼顾了血瘀与湿浊的病理产物。通过清肝火、平肝阳、活血脉、利湿浊,多方面协同,帮助身体恢复气血平衡。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体用药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加减,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医治疗高血压和血管斑块,不单单是降压,更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清肝、化瘀、补虚、降浊,让身体的气血恢复平衡,血压自然稳定,血管也会变得更通畅。
王清海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新血管科,主任中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二级教授 广东省名中医 岭南名医,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各种心肌病,胸闷胸痛、心悸失眠、气喘咳嗽、眩晕头痛、水肿等。定期在广州宏韵中医互联网医院坐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