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从南美洲哥伦比亚传来喜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研究生林瑞沣,在哥伦比亚首届波哥大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名。指导教师徐惟聆教授,钢琴艺术指导黄秋宁老师。
![]()
![]()
哥伦比亚首届波哥大国际小提琴比赛于10月31日至11月7日在波哥大市的Auditorio Fabio Lozano和Teatro Mayor Julio Mario Santo Domingo两大世界级音乐厅举行。作为该国首个面向全球30岁以下小提琴家的国际赛事,其宗旨在于提升小提琴演奏的卓越标准,并强化波哥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创意城市”在南美古典音乐领域的核心地位。一等奖获得者还将获得波哥大爱乐乐团2026乐季的独奏合约。
![]()
![]()
林瑞沣在此次大赛中展现了稳健的技艺与深厚的音乐素养。他历经严格筛选,从全球参赛者中通过三轮视频及面试进入正赛前20名。一路过关斩将,从20强晋级10强,再成功跻身最后三强决赛圈,最终凭借其精湛的演奏技术和深刻的音乐表现力,征服了评委,荣膺金奖,充分展示中国青年小提琴家的卓越实力。
“哥伦比亚确实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这里的音乐是融合性的。哥伦比亚拥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几乎所有的人都具备音乐感受力和感染力,所以他们对古典音乐抱有同样的热情。此次比赛的每一轮每一场都坐满了当地的听众,而在选手演奏完毕后,竟能得到在足球比赛中听到的欢呼喝彩!我想这就是拉丁美洲的魅力。”林瑞沣说。
![]()
![]()
此次比赛的曲目量相当庞大。在前两轮选手一共要演奏超过90分钟的曲目:横跨整个古典音乐-当代音乐时期(莫扎特、维尼亚夫斯基、帕格尼尼、勃拉姆斯、普罗科菲耶夫、吉纳斯特拉)。其中让林瑞沣印象最深刻的是哥伦比亚作曲家Carolina Noguera受此次比赛委约创作的当代音乐作品。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是作曲家对哥伦比亚传统音乐的致敬,探索了小提琴上几乎所有可能的声音效果;如使用“Violines Caucanos”(哥伦比亚传统小提琴演奏风格),要求演奏者击打乐器不同部位模拟鼓声,结合其他小提琴非常规技巧,重新解构了一首哥伦比亚传统的民谣。“我付出了许多时间来学习这部作品,最终的结果令人满意。”他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几乎得到在场所有哥伦比亚听众的喜爱。
林瑞沣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徐惟聆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艺术成长轨迹与上音的精心培养密不可分。早在2019年,林瑞沣便入选上海音乐学院首批“登峰人才”计划。在其多年的专业学习与艺术实践中,屡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包括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钟奖、斯特恩国际小提琴大赛“决赛奖金获得者”、第三届维克托·特列季亚科夫国际小提琴比赛特等奖等。
![]()
![]()
除了在独奏领域大放异彩,林瑞沣还积极投身乐团与室内乐实践,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新古典室内乐团首席。他曾与指挥家余隆、汤沐海、吕嘉等多位名家合作,并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等国内众多职业乐团同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从接到入选通知到落地波哥大开始比赛,三个月时间里,除了备赛,他还要准备其他演出以及博士新学期的课程,每一天都作了详细计划。徐惟聆教授给予他全程的指导、关心和教诲,以及充分的学习自由,并且把握着大局的方向和细节的打磨。赛前一个月,管弦系主任刘照陆调动系部师生及乐团,举办了密集的备赛音乐会以及与学校乐队的协奏曲音乐会,通过“以演代练”的方式更高效地融汇贯通曲目。钢琴艺术指导黄秋宁老师、钢琴家邵鲁悉心指导与帮助。
上音管弦系在人才分类培养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学校要求,全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成果累累,包括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花落上音。这背后是上音构建的一套科学完备的备赛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顶培”计划为有潜质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搭建丰富的艺术实践与国际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鼓励学生参与乐团建设、室内乐排练,与国内外顶尖音乐家合作。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正不断结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为中国音乐事业走向世界贡献“上音力量”。
来源:管弦系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