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第六届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发展论坛暨2024-2025年度(第十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分享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
![]()
活动现场。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倪文进表示,未来五年,将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加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加快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和供水工程,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水利力量。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李增裕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推进农业节水的核心位置,强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开展农业节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国家重点研发技术和农业节水任务,强化农业节水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以上,其中喷灌、滴灌约2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有力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主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智能科技创新与智慧高水效农业、盐碱地改良利用与新疆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表示,在农业总用水量、净耗水量、单位产量净耗水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四项关键指标的严格约束下,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需要依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的深度融合,建立从田间到区域尺度的水分与作物表型信息智能感知体系,实现用水决策的智能化与灌溉控制的精准化,从而推动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水生产力空间格局提升,最终达成农业用水的精准调控与利用效益最大化。这一发展路径表明,智慧高水效农业代表着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介绍了新疆盐碱地改良的典型案例。新疆是我国盐碱化耕地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地区,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1/3。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6团11连新开垦的万亩集中连片农田种植水稻,播前土壤含盐量12g/kg以上、pH8.9,采用种稻洗盐、明渠排盐、生物修复等组合措施,种植一年后,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73.8kg/亩,洗盐和增产效果明显。
此后,与会代表赴花都水厂和朱村万亩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点参观考察。花都水厂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集贤村,占地650亩。投产后供水量约占花都区全区供水总量的70%。花都水厂供水覆盖行政村153个,推动农村地区从“用上水”迈向“用好水”。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