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期盼的房价下跌已成现实,换来的却不是欢呼,而是更深的焦虑。
“几年前,我天天盼着房价能降一点,好让自己在大城市有个家。”在北京工作的张先生看着手机上的房价新闻苦笑,“如今房价真的跌了,我却不敢买了,反而担心公司会不会裁员。”
从2021年7月到2025年7月,许多城市的房价已经下跌了30%到50%,部分低能级城市甚至暴跌60%以上。房价确实如许多人所愿出现了“腰斩”,但普通人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好。
![]()
01 房价下跌的现实:跌了反而更买不起
表面上看,房价下跌意味着购房成本降低,这对还没买房的人来说应该是好消息。但现实情况却远比这复杂。
当房价如断了线的风筝般持续下跌,人们并未看到预期中的欢呼雀跃。那些尚未购房的刚需者,尽管看到房价下跌,心中却依然充满忧虑。
一方面,经济大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他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大打折扣。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裁员潮时有发生的当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持续拥有稳定且足以负担房贷的收入。
![]()
另一方面,银行房贷政策并未因房价下跌而全面放松。高额的首付和相对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仍然将不少刚需者拒之门外。
02 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越跌越不敢买
在房价持续下跌的环境中,消费者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很多人购房时,有一种 “买涨不买跌” 的心态。当房价平缓时,人们处于观望状态,希望房价能有所下降;而当房价下降了,人们又开始觉得房价可能还会继续下跌。
这种心态导致即使是有真正住房需求的人也会推迟购买决策,等待所谓的“底部”。结果是,房价越跌,市场观望情绪越浓,交易量越低迷。
根据六都地政局统计,今年10月六都建物买卖移转栋数约1万6989栋,较去年同期下降13.51%,创下2018年以来同期最低。
![]()
03 财富缩水的焦虑:有房者也不好过
房价下跌不仅影响了无房者,也同样困扰着已经拥有房产的家庭。
已经购房的普通民众则陷入了资产缩水的焦虑之中。他们辛苦积攒多年,甚至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才购置房产,原本指望房产作为家庭资产的重要支撑,如今房价下跌,家庭财富的账面数字大幅减少。
例如,在一些一线城市的远郊,部分业主购买房产时单价高达每平米3-4万元,如今随着房价下跌,每平米价格降至2-3万元,一套百平米的房子资产缩水近百万。
中国人的财富77%集中在房子身上,对比美国只有34%左右。中国要是房价暴跌50%-70%,基本中产就彻底返贫了。
![]()
04 系统性风险:房价下跌波及全社会
房价下跌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会引发全社会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天然之别。房地产是中国支柱产业,是最大的产业。而且房地产自身后面又还关联钢铁、水泥、建筑、家电等50-60个超级上下游行业。
作为龙头的房地产一旦坍塌,后续60个产业会接连倒下,这个量级几乎占据整个GDP的30%以上,当然会引发经济地震。
房价的持续暴跌也会引发金融风险。眼下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业总贷款的28%,若房价下跌20%,预计将引发4.5万亿元坏账(占银行资本金40%),如果房价下跌50%-70%,那么银行将完全不能承受。
![]()
05 止跌回稳:为何才是最优解
无论是期待房价下跌的无房者,还是希望房价稳定的有房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房价的极端波动对谁都没有好处。
当下“稳房价”、“房价不能大跌”,已不是开发商意图,不是“有房群体”的期许,而是当下的国家意图、国家意志。
2025年国家意志是稳楼市,稳股市,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经济核心依赖于内需、依赖消费驱动,而消费驱动仅仅喊口号没用,核心要有MONEY,老百姓有钱了自然会消费。
![]()
专家预计到“十五五”中期,大城市新房价格可能止跌,二手房价格跌幅在1%以内。购房者需求被更好地满足、可供出售现房库存偏低以及土地价格上涨是支撑大城市新房价格的主要因素。
市场“止跌回稳”的核心趋势未发生改变。在政策环境逐步改善的背景下,“稳楼市”还需继续努力。
房市趋势专家李同荣表示,整体房市交易量最糟时期已过,未来半年将呈现“价格跌幅扩大、交易量逐步回升”的格局。
市场正在自发寻找底部,但这绝不意味着房地产会重回暴涨时代。专家预计,到“十五五”中期,大城市新房价格可能止跌。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毕竟没有人能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