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你回家。”
这封14岁女孩手写的求情信,成了杀死母亲的凶手“减刑”的理由。
2023年3月的一个夜晚,男人冷静走进厨房,给热水器不锈钢管通电,听着浴室里妻子的惨叫,直至无声。
![]()
图片来源于微博
而法院的判决书上,却写满了“为两个孩子考量”“给予精神抚慰”。
一条人命,换来的是一场关于“司法温度”的讽刺闹剧。
“热水器通电杀人”:一场蓄谋已久的冷血谋杀。
“她想离婚,我就让她死。”
这不是冲动犯罪,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法院判决书还原了细节:杨某在妻子洗澡前,提前接通热水器电源,确保电流能通过不锈钢管直达人体。妻子触电身亡后,他甚至将尸体搬到床上,伪造现场,直到次日才“投案自首”。
更讽刺的是,杨某自称“精神状态不好”,声称妻子嘲讽他“想死找个旮旯死去”。
可一个能冷静布线、清理现场的人,真的是一时冲动吗?
两次离婚又复婚:婆媳矛盾、外遇疑云背后的窒息婚姻。
这段婚姻早已千疮百孔。
2010年网恋结婚,2014年第一次离婚,2017年第二次离婚……两人在破碎的关系中反复纠缠。
判决书中提到:“长期形成的家庭矛盾”——婆媳纠纷、经济压力、外遇猜忌,成了压垮婚姻的稻草。
但婚姻不幸,就能成为杀人的理由吗?
杨某供述中,始终强调妻子的“冷漠”和“嘲讽”,却只字不提自己是否曾举起过拳头。而现实中,多少家暴悲剧,正是从“语言冲突”升级为“致命报复”?
女儿求情信 vs 死者无声:谁在替受害者说话?
判决书最刺痛人心的一句是:“为两名无辜孩子考量,决定从轻处罚。”
14岁的女儿亲手写下求情信,希望父亲回家。
但没有人问过她:那个被电死在浴室里的妈妈,她想不想让孩子替杀人犯求情?
更没有人问过:一个亲手杀死母亲的父亲,回家后是否会成为孩子的噩梦?
法院的“温情”,成了对受害者的二次杀害。
“司法温度”不能变成“暴力保护伞”。
![]()
图片来源于微博
这起案件引爆舆论的焦点,不仅是凶手的残忍,更是判决的“轻飘飘”。
无期徒刑,看似严厉,但在“从轻处罚”的加持下,是否真能震慑潜在的家暴杀人犯?
今日中国,每年仍有无数女性死于家庭暴力。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24.7%的女性曾遭受家暴,而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
如果连杀人罪都能因“家庭矛盾”“孩子求情”而减刑,司法的底线在哪里?
不要用孩子的眼泪,洗白凶手的血手。
法律应当保护弱者,而非纵容暴力。
当一个女儿为杀母凶手求情,我们更该追问:是谁让她背负了不该属于她的道德枷锁?
![]()
图片来源于微博
真正该有的“司法温度”,是让杀人者付出代价,让受害者得以安息,让孩子不必在“弑母之仇”和“父子亲情”间撕裂。
热水器的电流能致命,但比电流更可怕的,是一个对暴力妥协的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