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现场听到乐器文物发出的声音,那样最本真的声响,那种‘触摸到真实历史’的悸动,比任何复制品都更动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聘教授曹芳芳接受正观新闻记者专访时道。
当考古学家轻轻敲响一件沉睡三千年的青铜编钟,清越悠扬的音符穿越时空,在现代化的展厅中回荡——这不仅是声音的复活,更是一个文明记忆的苏醒。
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商都沙龙上,这种跨越三千年的“音乐对话”正在成为听众打开商朝文明的一把钥匙。11月8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商都沙龙讲座,以“商代之乐”为主题,带领公众穿越三千年,溯源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讲座前,曹芳芳教授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她与商周乐器考古的难忘瞬间,以及音乐在解读商代文明中的独特价值。
![]()
记者:在您接触过的众多商周乐器中,有没有哪一件文物或哪一个考古瞬间,最让您感到震撼?
曹芳芳:当然有的。在陕西刘家洼芮国墓地出土编钟与编磬时,我在基地里整理这个墓地出土的玉石器资料,期间有一位专门研究音乐的老师过来对编钟和编磬测音。这位老师对出土乐器逐个敲击,测试它们的音高、音色等,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聆听到周代珍品乐器文物发出的声音,以往听到的都是根据真实文物复制品演奏出来的音乐。原器发声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周代贵族宴饮、祭祀时真真切切听过的声音——没有修饰,没有改编,就是当时最本真的声响,那种“触摸到真实历史”的悸动,比任何复制品都更动人。
之前看刘家洼的编钟、编磬,只是把它们当作“芮国贵族的礼器”;但在考古基地,身边是未整理完的玉石器、脚下是秦汉宫遗址,原器的乐音一响起,瞬间串联起“祭祀/宴饮时,乐工如何演奏、贵族如何聆听、器物如何摆放”的完整场景。这样历史与真实交织带给我的触动,是珍贵又独一无二的。
记者:在公众印象中,商朝常与甲骨文、青铜礼器等相关联。在您看来,为什么“音乐”是理解商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
曹芳芳:音乐是理解商代文明的关键一环,核心原因是它深度嵌入商代的祭祀核心、社会秩序与生活场景,是“活态感”的文明载体。
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奏乐”“舞”等与祭祀相关的活动,音乐是沟通祖先与神灵的重要手段。青铜铙等乐器本身也是祭祀礼器,其音色、演奏方式都服务于祭祀仪式的庄重性,是信仰的具象化表达。其次,商代的音乐制度严格对应社会层级,是等级秩序的“听觉标尺”。不同身份的贵族使用的乐器规格不同,乐舞的规模和形式也有严格限制,只有商王和高级贵族才能享用特定乐舞,成为维系社会等级的重要工具。
同时,相较于甲骨文的文字记录和礼器的静态遗存,音乐能更直观呈现商代人的日常状态。乐器的制作工艺(如青铜乐器的铸造、陶埙的塑形),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信仰。
记者:商代“奠定了十二律体系的最初根基”。能否请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当时的音乐成就如何影响了后世辉煌的中华礼乐文明?
曹芳芳:是的。从考古实物和音乐史研究来看,商代乐器已经具备了音高标准化和半音概念,为“十二律体系奠基”提供了实物证据。这意味着当时的音乐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系统化,周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雅乐体系制度化,开启了中国几千年“雅乐正音”的传统。
记者:面对数千年前的青铜编钟、石磬,今天的学者运用了哪些科技考古手段来推测乃至复原它们当年的音高、音色和演奏方式?
曹芳芳:推测、复原商代乐器的音高、音色与演奏方式其实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需要考古、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模拟演奏,不断优化复原效果。
较之周代与后世,商代乐舞仍属古代舞蹈史研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由于材料研究不够充分,不仅某些上古乐舞事项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舞蹈史对于商代乐舞地位和价值的判定也有失公允。同时,制约商代乐舞研究的另一个障碍仍是甲骨卜辞的梳理和考证不到位。随着考古的深入发掘,商代音乐或许能够更加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记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打造的舞台剧《桑林祈雨》,以早商真实历史为蓝本,再现3600多年前商汤王舍生为民的往事。您认为这样的形式是否有利于向公众阐释商代文化,对于“让冰冷的考古发现变得鲜活可感”有何启示呢?
曹芳芳:我觉得《桑林祈雨》这样的形式很好,让3600年的文化与观众情感共鸣。这样场景化的形式,将不同的商代元素串联起来,塑造了一个“以史实为根基、以艺术为血肉、以情感为灵魂”的叙事实践范本。
《桑林祈雨》的实践也带给我们一些新思路。一是要以“实证史实”为底线,拒绝无根据演绎。所有舞台元素(服饰、乐器、礼仪)都需依托考古报告、文物遗存,比如编钟的数量、悬挂方式等参考商代编铙出土规制,祭祀流程贴合甲骨文“祈雨”相关记载,确保“鲜活”不脱离历史本真。
二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转化需要当代性语言,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场景”。考古发现多是碎片化的(如乐器碎片、祭祀器具),舞台剧通过剧情串联,让这些碎片变成商汤时期的祭祀现场。观众能看到编钟如何演奏、祭祀礼仪如何进行,理解文物的“使用场景”的同时也能欣赏商代乐舞的内涵与情感,而非仅知道“是什么”。情感共鸣是最深刻的古今共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