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将得到“功能性治愈”!我国乙肝防治历经三十年耕耘,在疫苗接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新发感染率筑起坚实防线。记者最新了解到,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小干扰RNA(siRNA)药物等新型技术路线已在乙肝“功能性治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1994年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国内获批,1999年上市全球首个慢乙肝抗病毒药物;到2005年阿德福韦酯片上市,使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更确定;再到2014年,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进一步拓宽慢乙肝患者的临床获益。
“规范抗病毒治疗已实现长期稳定的病毒抑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患者还有着进一步的临床诉求。在我国,超80%肝癌是由乙肝感染所致,因而慢乙肝患者仍然暴露在肝硬化、肝癌的长期风险之下,他们不仅仅希望控制,更追求治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魏来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有约7500万乙肝感染者群体,防治工作已从新发感染的‘增量防控’转入‘存量管理’的新阶段,而‘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改写诊疗格局的关键突破口。未来,在‘功能性治愈’的目标指导下,慢乙肝治疗格局或将实现从‘长期控制’到‘治愈未来’的范式转变,并实现医防融合。”
GSK进博会展台,就“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持续引领,加速创新”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乙肝诊疗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本次进博会GSK展台展出的ASO药物已率先进入Ⅲ期临床,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临床试验终点获批的慢乙肝创新药物。
从临床视角来看,“功能性治愈”是国内外各大权威防治指南推荐的慢性乙肝理想治疗目标。魏来教授强调推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共识》建立时谈及:“‘功能性治愈’的临床意义可归纳为三点:首先,对于感染者自身,‘功能性治愈’能够显著减少肝硬化、肝衰竭等晚期肝病的发生;其次,对于群体而言,获得‘功能性治愈’能极大程度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此外,从公共卫生层面来看,‘功能性治愈’能够减少乙肝传播,减轻社会歧视,改善患者的社会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从政策方向而言,“功能性治愈”也是慢性乙肝药物研发创新的核心方向与全新范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提出,新药研发需以“功能性治愈”作为重要的终点进行研究设计;这一目标日前也已被正式纳入《中国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2025—2030年)》,升级成为国家级范式变革。
“ASO药物已在临床展现积极信号,我们非常期待创新药物能够尽快惠及患者。”魏来教授呼吁,“此外,siRNA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新机制药物正在加速研发。未来,联合和序贯治疗策略还有望进一步提升治愈率。”
目前,全球协同与中国本地化加速策略,正在缩短从研发到中国临床应用的周期。同时,结合中国政策环境、临床需求与患者声音在内的本土生态,GSK也在不断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与治疗方案,以期推动“功能性治愈”从“科学可行”迈向“临床可及”,让更多患者早日受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