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北京的计划,提上日程后,我便开始梳理,那些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探访目标,其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目的地,便是南锣鼓巷里的洪承畴故居。
在一片以小吃,和潮流店铺为主流的喧嚣中,去寻访一位三百多年前风云人物的旧宅,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某种不合时宜的趣味,也正因此,它才牢牢地占据了我行程规划里的一角。
![]()
我查阅资料得知,想要避开南锣鼓巷的人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条著名的商业街,似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淡季,空气中永远预备着烤冷面的独特气味。
根据记载,故居位于南锣鼓巷59号,届时我大概会,穿过挤满了人力三轮车的方砖厂胡同,再绕过相对安静的黑芝麻胡同,最终在主街上,找到那个门牌号。
![]()
然而,网上的图片与各种游记,已经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据说那是一个窄小而简陋的门脸,看上去与寻常的大杂院并无二致,丝毫没有半点王公府邸的气派,仿佛历史在这里,预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倘若到时候有机会,推开那扇或许虚掩的门,门后的景象,大概率会印证我的预想: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与想象中高官府邸应有的层层院落、亭台楼阁相去甚远。
唯一能暗示其过往身份的,或许只剩下北边那三间尚存的正房,想来它们孤零零地,夹在现代建筑中间,反而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历史爱好者们考证说,洪宅当年的正门,其实开在方砖厂胡同,整个宅院的规模,曾横跨南锣鼓巷与黑芝麻胡同之间的所有地块,那样的格局,才符合他经略七省、官至太傅的身份。
![]()
门口甚至还有一对,元代风格的铁狮子镇守,只不过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所踪。
铁狮子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线索,因为明代以后才开始流行石狮子,这或许说明,洪承畴当年并非平地起家,而是购买了元朝某位大人物的旧宅,并加以改造。
![]()
历史的线索就这样环环相扣,只可惜,如今线索的实物,大多已湮没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关于他生平的记载,本就语焉不详,至于他究竟何时购入此宅,又在这里居住了多久,恐怕早已成了一个无法解答的谜。
在我的研究清单上,与南锣鼓巷这处宅邸的破败和隐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洪承畴位于旧时外城的另一处私宅,那便是崇文区东晓市街的“洪庄”。
![]()
清朝初年实行“满住内城,汉居外城”的政策,洪承畴作为汉臣,本应居于外城,但他又因赫赫战功,被皇帝特赐隶属镶黄旗,获得了居住在内城的资格。
于是,他在内外两城各置一处宅院,巧妙地符合了所有规定,这种游走在规则边缘的智慧,或许也是他能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暴中,能立足的原因之一。
![]()
这处故居,在我出发之前,就以一种不开放的姿态,为我的探访预设了重重悬念,这种带着未知与障碍的探寻,或许正是这趟旅行的魅力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