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战军
我关注美术界多年,始终觉得美术理论和出版界缺少一种视角——类似贡布里希那样理解艺术的视角。他不仅是艺术史家,还承担起认识艺术、传递艺术价值与意义的责任,实现了真正的审美教育。恰逢连环画出版社成立40周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得愈发迫切。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前辈创作的遗产和研究成果,如何为今天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分析连环画文化的三重交互,或许有助于寻找答案。
在艺术构成层面,连环画文化呈现为文学与美术的交互。
传统连环画主要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绘制上需要保持故事的真实度、感染力,用画面感提炼精华,增强吸引力和在读者记忆中留存的长久性,这就使得连环画具有了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功能。这种功能首先是一种直观审美功能,表面上看,它是文学原作语言的再度生成,实际上画面自身已经形成了审美语言。连环画作为美术作品,本身就在讲述着更生动、更传神的故事,读者也会从画面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学意味。这种文学和美术的交互,最终让连环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气场,不仅把文学变成了艺术的表达,同时画面也具有了叙事功能。文字所难以做到的对于外貌、衣着、表情、环境等具象化呈现,通过连环画烙印于读者心中。所以连环画既与文学相关,又在文学的质地上生长出自己的艺术主场。
需要明确的是,在文学与美术交互作用中,绘画或者说美术是连环画的主体,文字和画面之间是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现在连环画的文字越来越少了,且这类连环画在潮流中占比越来越大。这对连环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连环画必须具备像文学一样的叙事功能,甚至要比文学叙事功能更强大,因为作品对画面的精准度、故事的连贯性、整体的表现力要求也更高。这样的艺术呈现,势必更加考验画家的文学修养。
在大众素养层面,连环画文化关涉提高与普及的交互。
名著是民族共同的精神营养。以中国四大名著为蓝本的连环画,比电视剧更早地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人物描绘出了集体认同的相貌、动作、服饰和神情等。美术的再度创作,是对原著的精粹提炼和审美导引。再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型连环画书系《胜利与和平》,文学与美术交互为深入人心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其艺术成色堪称提高和深化审美认知、增强和普及历史认知的范本。还有像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双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名家名绘典藏、世界文学名作名家名绘典藏系列,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文学名篇转换成连环画,对通过连环画近距离接触名著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艺启蒙教育过程。连贯的画面,符合原著精神又延展原著意味,让读者继续发挥想象力,并将印象深深留在记忆中。连环画在充实提高大众素养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
在时代需求层面,连环画文化表现为当下性与传播力的交互。
连环画这类大众基础较为厚实的艺术形式,当下已经到了分级发展的阶段。从出版角度看,可以根据受众与市场进行分级,以适应不同年龄层的接受需求。而在分级之外,我们更应做研究性的思考:要为今天留下什么?创造什么?让后人仍有话题可谈、有基础可依。一方面,需要像姜维朴先生当年那样对连环画遗产进行整理与研究,哪怕是将整理工作交给相关院校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也是一种学术传承方式,但当前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更需要留下像贡布里希从《艺术的故事》到《世界小史》那样广泛流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这类作品既可被大众接受,又能传达中国艺术所蕴含的人的思想、格局与深度。我们目前太需要这样有关美术,更关乎精神养成的艺术普及创作。
如今的连环画创作与出版在保持定力的同时,还应将传统视觉艺术转化为文化活态,研究今天的读者是谁,什么样的作品能如打动当年高中生的我们那样打动新的读者?我们要捕捉美育感应,更新美感呈现。所有的文学艺术,都面临着必须破解的交互难题。归根结底,是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交互、历史和当代的交互。经典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是时代作品被一再阅读而历史化的成果。连环画更是如此。
面对技术迭代更新、读者因视觉媒介变化而兴趣愈加繁杂的境况,连环画艺术也要在保有长线设计、长情坚持的自信心基础上,以更具文化含量、更适配、更活跃的新面貌,更有力地再次进入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走入大众视野,融入发展历程,化入这个时代民族美育的一部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9日 08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