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这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阅读《光明日报》(2025年11月5日第8版)杨舒同志的文章,十分感概。我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一,似乎已在科研上占据了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然而,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也随之浮现:为何在诺贝尔奖这一象征顶尖原创贡献的殿堂里,我们的身影仍显稀疏? “悖论”背后的深层症结可能是:成果缺乏原创性,主要是跟踪型研究。当科研活动过度与名利绑定,远离了对真理纯粹探求的初心,便可能在“量”的繁荣下,掩藏着“质”的困局。
一、迷失的“第一”折射数量繁荣下的原创性贫血
中国科研产出的“论文数量第一”是制度驱动与资源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庞大的博士群体和激增的论文数量,无疑是科研实力增长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看到,许多研究实则陷入“跟踪型热点”的窠臼——即热衷于在国际已有热门领域进行快速跟进与局部优化,而非开辟新径、提出颠覆性理论或发现。这种研究模式虽能高效产出论文,满足考核评价体系对“数量”和“影响因子”的追求,却往往因缺乏对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深刻追问与长期坚守,导致原创性思想贫乏。其动机常异化为“为了得奖、晋升职务、捞好处”,而非“揭示自然与社会真理和规律”。当科研的“初心”被名利稀释,其成果便难以触及科学殿堂最核心、最需要原创精神的尖端领域,诺贝尔奖所嘉奖的,恰恰是这种敢于挑战范式、开辟新大陆的原始创新。
![]()
二、功利化导向应是侵蚀原创精神的隐形杀手
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往往依赖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与坚守,以及对未知领域不计成败的探索勇气。然而,目前过度量化的评价体系(如过度依赖论文数量、期刊等级、项目经费等)与激烈的晋升竞争,无形中催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科研文化。研究者被裹挟于“发表即胜利”的洪流中,不得不将精力集中于能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论文的“热点”领域,甚至追逐“短平快”项目。这种环境下,那些需要长期积累、高风险、可能颠覆现有认知的真正原创性研究,因其不确定性高、产出周期长,反而容易被边缘化。我们认为,当科研人员的职称、职务、经费、荣誉、待遇与短期可见的“成果”挂钩,探索真理这一科研的本真目的便可能让位于对现实利益的算计,从而抑制了孕育诺奖级成果所需的“慢科学”土壤和甘于寂寞的探索精神。
![]()
三、破局之道在哪里?从“跟踪”到“引领”,重塑科研价值生态
要破解“论文数量第一”与“顶尖成果不足”的悖论,关键在于推动科研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追求“量的积累”转向追求“质的飞跃”。首先,必须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桎梏,建立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实际贡献和长期价值的多元评价机制,为“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应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探索,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高风险、高创新潜力的非共识项目和基础研究给予更稳定的支持,宽容失败,营造敢于挑战权威、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最后,也是根本性的,是重振科学精神,引导科研工作者回归对真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将揭示规律、贡献知识作为核心追求,让科研真正成为一场智识的冒险,而非名利的竞技。
总之,中国科研的“论文数量第一”是发展的里程碑,但非终点站。诺贝尔奖的“非第一”现状,恰是一记清醒的警钟,提醒我们反思科研生态中深层次的结构性与文化性问题。只有当我们的科研文化从对“热点”的跟踪转向对“冰点”(基础、冷门但至关重要的领域)的坚守,从对“名利”的追逐回归对“真理”的敬畏,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实现从“体量优势”到“质量胜势”的跨越,在人类知识的星图上,刻下更多来自东方的、闪耀着原创光芒的坐标。科技强国、创新中国,才会有望实现!(2025年11月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