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从“经验驱动”到“证据驱动”的转型?如何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精准、更科学、更贴近青年?昨天,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主题分论坛“开放·自主: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30余所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围绕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路径展开深度对话,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性论述”走向“基于证据的解释”与“场景化应用”。
华东师大副校长吴健在致辞中说,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实证根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开放姿态拓展育人边界,实现从“资源供给”向“理解驱动”的育人模式转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思想理论教育》主编祝郁指出,论坛是对“十五五”规划中“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积极响应,体现了“问题导向、实证支撑、规律探索”的研究方向。
在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多位专家在论坛上提出了系统性思考。新疆大学“博峰战略人才”、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桂勇,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王天恩,分别就大会主题发表意见与建言。
着眼于实践层面,多所高校分享了数智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说,要实现对青年思想动态的细粒度识别与预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宋晓东提出,要推动辅导员工作从“经验型”转向“数据驱动型”。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小莉聚焦“AI辅导员”的应用场景与伦理边界,认为要防止工具在使用时偏离育人初心。
“自主”分论坛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赋能”与“内生发展”,探讨了数智技术如何服务于价值引领的目标,强调技术是手段而非目标,要通过内生式改革推动中国特色思政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开放”分论坛聚焦“国际对话”与“区域协同”,提出要构建“风险防控+成效提升”的双重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交流互鉴中迭代升级,形成开放赋能自主的良性循环。
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雷浩在总结时说,数智时代思政教育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证协同、技术与人文融合”,这是破解思政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难量化难评估”等痛点的关键。
自2014年起,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1届,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研究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直面数智时代的育人挑战,以扎实的实证研究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原标题:《“实证研究”何以破解数智时代思政教育难题?这场跨学科论坛给出新思路!》
栏目编辑:张炯强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
题图来源:华东师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