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 制在宁海有两种讲法,一为 “斗伍喫”,二为 “打东道”。“斗伍喫” 多见于县内上路、东路一带,“打东道” 则流行于县城及北路区域。
“斗伍” 向来是极具号召力的词。不管是同学、朋友、同事还是弟兄,只要有人提议 “斗伍喫”,大伙儿总会即刻响应,举双手赞成。至于 “打东道” 的叫法,是否源于 “众人一同做东” 的含义,目前尚无合理说法佐证。接下来,不妨着重说说长街一带的 “斗伍喫”。
“斗伍” 是长街人相聚用餐的独特方式,藏着千年的长街乡土文化。它本是古老的 AA 制民俗饮食形式,可如今这个词渐渐少有人提及,年轻人更是压根不知道 “斗伍” 为何意、指何事。
或许有人觉得 “斗伍” 这词略显特别,实则细究起来有迹可循。“伍” 字,本意可指五人,亦含 “入伍”“入伙” 之意,引申为加入相聚的行列共赴一餐;更贴切的理解是,它无关固定人数,核心是大家 “斗拢来”—— 也就是聚拢到一块儿共享一餐饭。
若从汉语词汇角度解读,“斗伍喫” 可理解为众人凑到一起用餐,而长街人把 “斗” 这个表动作的字置于前,这般语序里藏着乡土独有的巧思,格外耐人寻味。
![]()
柴晓宝作
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长街人而言,“斗伍” 是刻在记忆里的印记。它从不是三五人的小聚,多是多户人家合伙操办的宴席,本质便是如今的 AA 制用餐。那时候正逢物资匮乏、凡事凭票供应的年代,日子过得格外清苦:
菜里难觅半滴油,
食中不见半粒米;
笼糠压饼填饥腹,
菜头番薯度荒期。
想要改善伙食,全得靠邻里亲友组团 “斗伍” 出力:
你凑黄豆我备鲞,
共买猪头配肠香;
腐干白菜炒得旺,
河塘自捞鱼和虾。
再添冬瓜与菜株,
蟹酱坛中加新姜;
白米饭儿连锅端,
家酿水酒齐分享。
如今,“斗伍” 的传统形式虽已远去,但它的内核从未消失。不仅 AA 制的用餐理念沿用至今且愈发普遍,就连当下小区里的邻里节,也是 “斗伍喫” 极具烟火气的当代变形 —— 大伙儿各自备好拿手酒菜,几十张桌子在小区里一字排开,热热闹闹围坐共餐。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生活模样,不同群体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斗伍” 也好,多户合伙也罢,或是如今的 AA 制、邻里节聚餐,这些相聚用餐的形式,皆由各自的时代背景所决定。而 “斗伍喫” 远不只是一种旧时饮食方式,它曾常见于农闲时节的邻里相聚,藏着平等互助的集体精神,更承载着一代人对艰苦岁月的集体记忆。如今这场跨越时光的 “变形”,更让它成为美丽乡村与和谐社区建设中,拉近邻里距离、凝聚人心的重要情感载体,让那份藏在饭香里的情谊,在新时代依旧温暖人心。
![]()
值得细品的是,原始的 “斗伍喫” 与如今的 AA 制,虽同属聚餐,却有着明显区别。旧时 “斗伍喫” 多在某户人家的灶台前忙活,端上桌的都是地道农家菜;如今的 AA 制则常选在饭店聚餐。这般对比下,反倒还是小区邻里节的聚餐,更贴近 “斗伍喫” 的本真滋味。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生活条件改善,长街 “斗伍喫” 的食材也早已脱离了当年的匮乏,变得格外丰盛讲究。这里的食材皆取自本地,新鲜地道且应季而变,还流传着不少对应的口诀,道尽其中精华:
九箭十泽出风鳗,
桂花鲻鱼八月鳎,
秋黄白节春弹胡,
十月望湖早稻蝤,
麦黄虾蟹清明蚌,
三月蛤蜊谷雨蛏。
初夏时分,黄鱼、米鱼、鲳鱼、墨鱼等各色海鱼轮番登场;
荤菜更是扎实,三年的老母鸡、五年的老鸭,冬日的雁鹅与水鸭,还有散养的山羊、家猪,各类飞禽走兽化作应季佳肴。这般满是地域风味的新鲜食材,若是能原样搬到如今 AA 制的饭店餐桌上,那滋味与意境,怕是堪比星级之上的极致享受。
长街的乡土饮食文化里,藏着太多诸如此类的趣闻与讲究。说了这么多关于 “斗伍喫” 的故事,不知各位是否好奇 —— 你还知道长街人口中的 “弹脚肚毛” 是什么意思吗?这份藏在方言与饮食里的乡土密码,正等着更多人去探寻、去书写,也盼着熟知这些故事的乡亲们,一同来聊聊其中的门道。
![]()
【编辑后记】
“斗伍喫”,藏着长街最鲜活的乡土根脉。作为《乡土宁海》的主编之一,每次捧着老乡们写的乡土文字,心里总满是温热。而这次章虎臣先生的《AA 制源于古老的 “斗伍喫”》,更是戳中了我这个长街人的心窝窝。那晚在长街群里瞧见 “斗伍喫”这个格外动人的词,我当即约章虎臣先生,盼他把这背后的故事详细书写下来。
在如今通用的 “AA 制”之外,宁海竟还藏着这样带着方言温度的叫法。章先生的文字里,不仅理清了它与 “打东道”的地域差异,更深挖了 “斗”与 “伍”的字里乾坤 —— 这绝非生硬的文字解读,而是把 “斗拢来”的团圆意、“入伙相聚”的人情味全融了进去。这份对日常乡土词汇的较真,恰恰是乡土文化最打动人的地方。
打磨文稿的过程中,章先生又增补了旧时 “斗伍喫”的清苦食材与后来丰盛物产的对比,我们也聊到小区邻里节的聚餐,正是它极具烟火气的当代变形。这让我忽然醒悟,章先生笔下写的哪里是一种聚餐方式,分明是长街人的生活史,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处世哲学。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凑黄豆、备鱼鲞,靠 “合伙吃饭”共渡难关,饭菜里藏着的是平等互助的集体精神;日子渐渐好起来后,餐桌上的食材变成了 “桂花鲻鱼八月鳎”这类应季珍馐,还被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字里行间满是长街人对本土风物的热爱,更藏着生活的巧思。
更让我感慨的是,这些乡土文化从不是尘封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文中结尾抛出的 “弹脚肚毛”,恰似一个小小的文化暗号,正等着更多长街人、宁海人来破译。而我们运营了十年的《乡土宁海》公众号,初衷也正是如此 —— 把 “斗伍喫”这样藏在日常烟火里的词汇、老辈人口耳相传的民俗、田间地头的风物故事一一打捞起来。
我们想让年轻人知道,我们宁海人的文化,从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它藏在方言的韵律里,藏在合伙吃饭的人情里,藏在应季食材的口诀里,是融进柴米油盐、浸着邻里温情的 “活文化”。也盼着这篇文字能勾起更多老乡的回忆,不管是聊聊亲历的 “斗伍喫”往事,还是讲讲 “弹脚肚毛”的门道,都欢迎大家来《乡土宁海》聊聊。毕竟,每一段乡土记忆,都值得被好好珍藏,代代相传。(水东居士)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文章:章虎臣
□ 画作:柴晓宝
□ 编排: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