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峪的秋晨,薄霜凝在保护站的木栏上,在初升的日照下闪着细碎的光。山间的雾气缓缓流动,将远山渲染成深浅不一的赭黄与暗金。早行的登山者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呼出的白气在清冽的空气中缭绕。大多数人背着登山装备,谈笑间朝着小五台方向而去,只有零星几人,在铺满橡树叶的岔路口驻足,转向那条通往金仙观的幽径。
![]()
子午河的水声在秋日里显得格外清泠,河岸边的芦苇已经枯黄,在秋风中有节奏地起伏。几株枫树斜斜地生在水畔,红叶顺着溪流打着旋,恰似"上善若水"的生动诠释。溪石上覆着的薄霜渐渐消融,留下深色的水痕。
![]()
前行约二十分钟,左氏桥在秋色中更显沧桑。桥畔的橡树叶片已转为深褐,随风飘落在青石桥面上。几位登山客在桥上停留,俯身倚着八百对门墩石垒成的栏板,望着溪水中流转的红叶出神。桥头的荔枝驿亭飞檐上,几片枫叶轻轻打着转,为这座古建筑平添了几分秋意。
从桥头折向东南,小径上的落叶愈发厚实。路旁的柿树果实累累,在秋阳下泛着暖橙色的光,偶有熟透的柿子悄然落下,在静谧的山谷中发出沉闷的声响。不过一刻钟工夫,金仙观的石牌坊便在斑斓的秋色中显露真容。"金仙观"三个朱砂大字在秋日晴空下,显得格外庄重。
![]()
这座始建于西汉玄都坛的道观,在秋日里更显历史的厚重。唐玄宗为妹妹金仙公主改建道观的往事,仿佛就藏在这飘零的落叶之间。沿着铺满枫叶的青石阶拾级而上,三进院落在秋色中层层展开,演绎着"负阴抱阳"的古老智慧。
![]()
首进院落的千年古柏在秋风中巍然不动,墨绿的树冠与周围转黄的山色形成鲜明对比。树下的石鼎中,香灰与落叶相杂,别有韵味。第二进院落的正殿前,几株枫树如火如荼,将青石板染上一片绯红。殿内的三清神像在缭绕的香烟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风铃在秋风中奏出清越的乐章。
![]()
最高处的藏经阁,圆顶在秋日晴空下格外醒目。阁前"韩国道教祖庭"石碑上,落了几片枫叶,如同历史的印记。这座因晚唐新罗学子金可记而得名的道观,在秋日的静谧中,更显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
![]()
观前的泉水依然潺潺流淌,水面上飘着的红叶随波流转,如同自然的笔墨。泉边石壁上"上善若水"的古篆,在秋阳下投下斑驳的影。西侧石阶旁,杜甫诗句的刻字半掩在落叶之下,与"道法自然"的真谛相映成趣。
![]()
![]()
![]()
午后的秋阳斜斜照进院落,在青石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偶尔有山雀在枝头跳跃,震落片片红叶。这里没有喧嚣的香客,没有朗朗的诵经声,唯有秋日的宁静笼罩着整座道观。在这份静谧中,历史的回响仿佛格外清晰——那是金可记在此修习时,同样见过的秦岭秋色;是历代修道者在这绚烂季节里,对天地大道的沉思。
![]()
![]()
![]()
![]()
![]()
![]()
![]()
日影西斜时,登山客们陆续从小五台返回,谈话声在山谷间回荡。金仙观内的秋色在暮光中愈发深沉,玄都坛遗址在斜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与飘落的红叶共同编织着时光的画卷。
下山途中,回望暮霭中的金仙观,秋色如醉,历史如烟。这座见证了中韩文化交流千年的古道观,在秦岭的秋日里,静静地守护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古老哲思。当最后一缕秋晖掠过"韩国道教祖庭"的石碑,整座道观都沉浸在金秋的静谧中,在漫山红叶的簇拥下,继续着它永恒的守望。
秋风掠过山谷,满山树叶沙沙作响,在这绚烂而短暂的季节里,金仙观的文化传承仿佛也染上了秋日的特质——既有着成熟的厚重,又带着飘零的洒脱,更蕴含着等待来年新生的静谧力量。石阶上越积越厚的落叶,在夕阳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仿佛在诉说着:真正的传承,就如这四季轮回,在枯荣之间,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