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2025年三季报解析:在"三座大山"下的生存突围
2025年已进入收官倒计时,42家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其中,9家股份制银行的业绩表现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股份制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已从2016年的高点持续下滑,目前回落至2011年水平,而同期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的市场占有率则稳步提升。
![]()
业绩分化明显:浦发银行成最大亮点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9家股份制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2.56%;净利润4060.98亿元,同比下降近1%,行业整体盈利增长呈现明显承压态势。但在这片阴云之下,各家银行的表现却呈现出冷暖分明的格局。
资产规模方面,招商银行以12.64万亿元的总资产稳居股份制银行首位,兴业银行以10.67万亿元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达到4.55%,距离排名第三的中信银行仅差59亿元,即将迈入10万亿元俱乐部。
营收表现上,仅有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分别为6.74%和1.88%。浦发银行更成为股份制银行中罕见的"双增长"样本,该行通过压降低收益资产近千亿元,使净息差降幅明显收窄,同时服务实体经济能级提升,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
![]()
"两头挤压"下的生存困境
股份制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的"上下夹击"。国有大行凭借规模效应、网点优势和资金成本低的特性,在低利率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国有大行开始从传统的央国企、头部企业客户向下沉市场拓展,直接挤压股份制银行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城商行依托地方国资背景,在财政资源、项目资源和机构存款等方面获得强力支撑。这种"两头挤压"的格局,使得股份制银行传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在经济上行期,股份制银行依靠服务房地产、平台公司和腰部企业等细分领域获得快速发展;但在当前环境下,这些领域风险暴露增加,而优质资产又被国有大行抢占,处境愈发艰难。
转型突围:从规模驱动到质量优先
面对严峻形势,股份制银行纷纷调整战略,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在资产端,头部银行开始聚焦高收益领域,如招商银行将消费贷、经营贷占比提升至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在负债端,中信银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将活期存款占比提升至42%,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
轻资本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招商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8.2%,依托1.3亿零售客户和3.8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巩固优势;兴业银行则强化投行服务,债券承销规模同比增长15%。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重要突破口,浦发银行推出的"数字员工"服务使线上业务渗透率达到92%,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客户黏性。
区域深耕和客群细分策略成效初显。兴业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贷款占比达41%,平安银行则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普惠小微贷款18%的增长。招商银行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私行+投行"服务模式,使其私行客户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万亿元;民生银行通过强化小微客群服务,使小微贷款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亟待翻越的"三座大山"
尽管转型措施多样,股份制银行仍面临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首当其冲的是规模与业绩增长压力。在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仅有浦发银行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而6家大型商业银行、14家城商行和7家农商行则全部实现双增长。监管部门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仅为4.4%,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0.1%和城商行的10.5%。
第二大挑战来自银行业整合潮带来的竞争压力。近期,农业银行收编192家农商行及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多地组建省级农商行或农商联合银行,这种行业整合正在重塑竞争格局。股份制银行既缺乏国有大行的规模优势,又不具备城商行的地方资源支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座大山是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相继收到数千万元的大额罚单,暴露出这些银行"重业务拓展、轻风控合规"的积弊。在强监管、反内卷的政策导向下,合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股份制银行的利润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