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品牌调性”这词,在甲方乙方的会议上被说烂了。
“我们要高端一点的调性”“要更年轻点的调性”“不够高级,不够调性”,听起来都对,但问一句:
“到底什么是调性?”
大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视觉风格:色彩、字体、画面感。
但视觉只是结果,不是源头。
我见过很多品牌在“找调性”这件事上南辕北辙:花十几万改包装、换LOGO、搞视觉系统,结果内容一发,依旧像个淘宝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他们只是在换衣服,而没想清楚:自己是谁,凭什么存在。
我认为,品牌调性不是设计风格,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
这套逻辑,决定了品牌能否用同一个声音,讲出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我把这套逻辑拆成四个层级:
人文出发点 → 叙事风格 → 品牌调性 → 内容触达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下面我们逐层讲清楚。
一、人文出发点:故事的灵魂
一个品牌之所以动人,从来不是因为它多好看、多有钱,而是因为它的出发点打动了人心。
人文出发点,就是你做这件事的“为什么”。
不是KPI、不是流量、不是利润率,而是你希望通过产品,回应怎样的人性问题。
很多人以为「观夏」是做香薰的,但它真正的出发点是“东方香的记忆”
它卖的不是香气,而是“在城市里重新感受东方生活的仪式感”。
这才是它的灵魂。
所以你看,它的香气名字叫“昆仑煮雪”“三重茶”“颐和金桂”,产品文案像诗,不像广告。
这就是人文出发点在发挥作用,它决定了品牌的精神气质。
对比一下,市面上很多香薰品牌一味强调“留香时间长”“香味更纯”,看似专业,却没有灵魂。
因为它们只在卖功能,而不是讲故事。
说白了,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文出发点,所有内容都是空壳。
一旦你有了这个灵魂,后面所有叙事、包装、视觉,才有方向。
二、叙事风格:讲故事的语气
当你确定了出发点,就要思考怎么去讲好这个故事。
叙事风格,是品牌的语气。
就像人说话,有人温柔、有人成熟、有人生猛。
品牌也一样。
比如观夏的叙事方式,是东方美学+文学气质。
它不是在推销,而是在叙述:
“每一个香气,都是一次与东方记忆的重逢。”
这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一种语气:轻柔、含蓄、留白。
再比如「野兽派」,同样做香薰,但叙事风格完全不同。
它的语气更西式、戏剧化,偏“现代都市女性的张扬感”。
一个是散文笔触,一个是时尚大片。
这两种语气都没错,但关键是:你得选一个方向,持续讲下去。
我见过太多初创品牌在这一点上翻车。
今天内容是“情绪共鸣”,明天又上“专业讲解”,后天突然变成“搞笑整活”。
每个平台都像不同的人在讲话,最后谁也记不住你。
叙事风格是品牌的人格。
你用什么语气说话,决定别人用什么情绪听你。
三、品牌调性:最终形成的感受
当你的出发点稳定、叙事风格统一之后,品牌调性就自然出现了。
调性不是你写出来的,而是被感知出来的。
它是所有表达叠加之后,留在别人心里的“整体感受”。
是他们在看到你时,不用语言就能说出的那句话。
比如:
看到「观夏」,你觉得——温润、诗意、有东方气。
看到「野兽派」,你觉得——大胆、张扬、有艺术范。
看到「完美日记」,你觉得——年轻、流行、时尚。
这些不是文案写的,而是叙事积累的结果。
而很多老板在品牌初期就说:“我们想要有调性。”
我常常会回答他们一句: “调性不是定出来的,是被坚持出来的。”
你得反复在内容、语气、视觉里做减法,把所有表达统一在一条叙事逻辑下。
当一个品牌五次表达都像同一个人在说话,那就是调性。
但如果每次都像不同的号发的,那调性就永远模糊。
四、内容触达:故事的具象化
最后一步,才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内容落地。
视觉、文案、短视频、包装、空间设计,这些都是“调性具象化”的过程。
但这时候的内容,不再是为了“出圈”,而是为了“传达一致的气质”。
比如观夏的视觉系统永远克制、留白、慢节奏。
抖音内容不追热梗,小红书图文像散文。
每一个触点,都在传达“东方文化的宁静感”。
再比如Manner Coffee
它的视觉简约,但所有门店氛围、字体、文案都在表达“高效、都市、理性”。
你不会在Manner看到复杂设计,但你能感受到一种“冷静的秩序”。
这也是调性。
如果一个品牌今天短视频在搞笑,明天广告在煽情,后天又拍商业风大片,那就会让用户“认不出你”。
因为你的叙事逻辑断了。
内容不是调性的外壳,而是调性的证据。
看一个品牌的内容,就能看出它到底有没有逻辑。
五、让“调性”真正落地的实操路径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抽象。
那我给出一条落地路径,你可以直接拿去用:
第一步:写出你的“人文出发点”
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们的产品,想解决什么人性的焦虑?
2. 它除了功能,还有什么情绪价值?
3. 我们希望被记住的,是功能、情绪还是文化?
第二步:定义你的“叙事语气”
选择一个说话方式并坚持下去,比如:
专业理性(像喜茶、元气森林早期)
温柔治愈(像观夏、永璞)
派对式张扬(像野兽派、花西子)
第三步:建立“表达模板”
固定三件事:
一套固定用词(品牌语料库)
一种固定视觉节奏(画面感)
一种固定情绪氛围(音乐、语调、摄影风格)
第四步:在内容里不断验证
每次发内容,问一句:
这篇内容是不是我们语气?
它能不能延续我们的人文出发点?
如果新人第一次看到,会不会立刻知道这是我们?
如果三条都打勾,那你的调性就在成型。
六、调性,不是“调风格”,而是“调心智”
品牌调性这件事,说到底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共鸣问题。
用户不是被视觉打动的,是被逻辑一致打动的。
一个品牌如果能始终如一地讲一个故事,让人每次看到你都觉得“这就是你”,那就已经赢了。
市场上99%的品牌都败在这一点,他们变来变去,用户根本认不出是谁。
“调性不是做出来的,是讲出来的,讲的不是风格,而是信念。”
这才是让“调性”落地的真正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