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职业餐饮网 三水
湖北菜,正悄然全国“突围”。
年初,一道黑鸭煲以日均翻台超13次的高热度引爆市场,拉开了湖北菜全国化扩张的序幕。紧接着,湖北“省汤”藕汤强势出圈,来菜、九孔煨、野洪湖等多个品牌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成为“人气王”。
在广东,九孔煨门店数量已突破20家;而长期深耕武汉的来菜·湖北头牌藕汤也迈出本土,其北京、深圳首店开业时,单日最高取号均突破千桌,人气火爆。
随着这批湖北菜品牌加速渗透全国餐饮市场,一个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它能否延续“近邻”江西菜的爆款热度?热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餐饮新趋势?餐企是否能借着这股东风,实现品牌自身的增长?
![]()
“藕汤当道”,湖北菜开启全国“巡演”
当安徽凭借老乡鸡、小菜园、南城香撑起中国快餐半壁江山;
当东北的杨国福、喜家德、米村拌饭“挥师南下”,攻城略地;
当湖南的费大厨辣椒炒肉、茶颜悦色在各大城市掀起排队狂潮……
湖北菜,却一度被视为“困在武汉”的地方风味,除周黑鸭外,似乎再难找出第二个全国性的连锁品牌。
然而如今,局面开始悄然改变。在江西菜、云贵菜疯狂扩张的另一面,湖北菜军团正以扎实的业绩与人气,开启一场全国“巡演”。
1、从“排队神话”到“规模扩张”,有品牌已开出数十家店
“排了两个小时,等了84桌才吃上。”
这是发生在来菜·湖北头牌藕汤北京荟聚店里的一幕。
这并非孤例,来菜深圳首店开业时同样缔造了“排队神话”,开业当天接待人次破千,翻台率超10次,单日取号超1000桌。更早前,黑鸭煲一上市,也因等位超50桌,排队两小时引发热议。
与这场声势浩大的热潮同步发生的,是湖北菜连锁品牌规模化扩张的加速。目前,回味黑鸭煲、吖贵妃吮指黑鸭煲已形成百家门店规模;藕然间在成都势头迅猛;来菜门店数扩张至30多家;而在深圳,九孔煨与野洪湖也在紧锣密鼓开店、密集布点……
2、“藕汤+”组合结构,产品自成体系
近年来,许多地方菜的走红,往往依赖一个超级“单品”,比如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贵州酸汤火锅。
湖北菜同样也不例外。除了“黑鸭煲”带来的流量加持,湖北菜的扩张更离不开“藕汤”这一核心引擎,像来菜、野洪湖、九孔煨等品牌,甚至直接在名称或门店里亮出了“头牌藕汤”的招牌。
![]()
制作工艺上,这些品牌深谙“食材是风味的基石”,大多选用淀粉含量高达15%-20%的洪湖粉藕作为卖点,同时结合煨炖工艺,强调“鲜藕现炖”,口感香甜粉糯。
产品结构上,则普遍采用“藕汤+”的组合模式:如“藕然间”将藕汤与火锅融合,推出了藕遇鲜排、藕遇腊蹄等“养生火锅”;来菜、九孔煨等除了招牌的鲜藕汤外,还搭配了沔阳粉蒸肉、鄂西酸辣牛蛙、洪湖脆藕煎鲈鱼等湖北特色菜品,既丰富了顾客选择,也让品牌避免陷入“单品依赖”的困局。
![]()
3、选址商圈,精准切入“正餐”赛道
与贵州菜早期扎堆街边开店扩张的路径不同,湖北菜在全国化进程中更倾向于借鉴湘菜和江西菜的选址逻辑:优先入驻商场与核心街区,主打“正餐”定位,瞄准家庭聚餐、朋友小聚等主流消费场景。
以来菜、九孔煨为例,其门店80%以上都选址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如北京荟聚、北京合生汇、广州万达等。
![]()
来菜选址分布图,图源窄门餐眼
这种选址策略,能借助商场自带的高客流与消费场景,助力湖北菜完成“认知破圈”。同时,其人均九十左右的价格定位,也能精准切入大众正餐市场。
![]()
从“困于武汉”到“突围全国”,湖北菜何以逆袭?
曾几何时,湖北菜的身影总被框定在“武汉小吃”的范畴里,热干面、豆皮、蛋酒等,几乎成了它的全部标签。
这让湖北菜困于地域,始终难以形成全国性的菜系影响力。
而它的破局之路,一度如同攀登险峰,道阻且长。
但悄然之间,局面已逐渐扭转。从北京到深圳,从成都到上海,湖北菜正撕下旧的标签,成为许多食客竞相打卡的“人气王”,是餐饮行业悄然增长的新势力。
那么,它是如何实现这场逆袭的?
1、站上地方菜风口,凭“普适味型”与“丰富物产”破圈
在消费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地方菜系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贵州酸汤火锅在两年内市场规模翻倍;江西小炒门店一年激增600%;云南的山野风味成了餐饮业随处可见的景象……
地域美食的轮动,为有准备的菜系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湖北菜,正是这片热土上崛起的“价值新洼地”。作为“鱼米之乡”,湖北坐拥洪湖莲藕、潜江小龙虾、恩施土豆、武昌鱼等优质物产,为其打造差异化体验提供了天然的食材壁垒。
更关键的是,“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也让它的味型自带“中部基因”,既有醇厚鲜甜的藕汤,也有鲜辣开胃的湖式小炒,呈现出“辣而不燥、鲜而不薄”的包容特性。
这种南北皆宜、老少通吃的口味谱系,成为湖北菜跨区域扩张的味觉通行证。
2、武汉成为品牌策源地,集群效应为湖北菜铺路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武汉,已悄然成为中国餐饮的“新品牌摇篮”。
近年来,从烘焙网红祐禾、烤肉新贵流浪泡泡,到茶饮黑马爷爷不泡茶、火锅新锐三出山,一批从武汉生长出来的餐饮品牌,正持续向全国市场输出影响力。
以祐禾为例,其在北京、重庆等城市掀起排队热潮,门店规模已逼近百家;爷爷不泡茶更在一年内向外拓展超千家门店。
这些品牌的成功,不仅在顾客端刷新了“湖北出品”的认知,更在供给端积累了跨区域运营的经验与信心,为湖北菜的后续出省铺设了品牌与渠道的“快车道”。
3、政府精准发力,从“楚菜”品牌到供应链协同作战
湖北菜的规模化走出去,离不开政府在产业层面的长期布局。
自2018年湖北省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楚菜”作为省级菜系品牌打造以来,一系列系统化工程陆续落地。
以“楚大厨”培训为例,仅2022年,湖北就已培训“楚大厨”超2万人。
另外,通过举办楚菜美食博览会、制定楚菜标准体系、评选地标美食,楚菜的公共品牌形象被不断强化。
而在产业链上游,“洪湖莲藕”、“潜江小龙虾”等标志性食材已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冷链化建设。
这种“品牌引领+供应链护航”的双轮驱动,确保了湖北菜在走出去的同时,能够保持风味的统一与品质的稳定,真正实现了从“味道输出”到“产业输出”的跨越。
职业餐饮网总结:
湖北菜的这场“突围”,是地方风味的又一次版图扩张。
它以深厚的地域物产为根基,普适的味觉架桥梁,成熟的产业协同为引擎,最终在与消费者的对话中,完成从“地方特色”到“国民选择”的华丽转身。
湖北菜,正以一盅煨煮千年的藕汤,为中国餐饮注入一份沉稳而深厚的力量。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