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西安顶流居然不是兵马俑?“魏特儿!给我来个汉堡!”
“西安人不语,只是一味的吃我们的‘陕西安格斯’。”
![]()
“谁懂啊!在魏家实现‘汉堡配凉皮’自由,支持魏斯理汉堡统治汉堡界!”
近期,本该靠凉皮 “圈粉” 的魏家凉皮,却因一款汉堡成了年轻人的“打卡新地标”。
![]()
网友们一边晒出“汉堡叠凉皮”的奇葩搭配,一边在评论区集体喊话:“魏家快到我城市开分店!”更衍生出一堆搞笑玩梗。
西安学生调侃“考不上大学就去魏家卖汉堡”,上班族戏称 “为了这口汉堡,天天早起赶魏家早市,‘魏了你’我拼了!”
![]()
这场“凉皮店卖汉堡”的狂欢,看似是偶然的网红爆款,实则藏着中式快餐的生存密码。
![]()
汉堡爆火!
15 元的 “性价比暴击”,戳中谁的痛点?
魏家凉皮的汉堡能火,不是靠“凉皮店跨界”的噱头,而是精准踩中了当下消费者的用餐需求。
在汉堡王 25 元起的皇堡、麦当劳 20 元出头的板烧鸡腿堡面前,魏家凉皮 15 元的安格斯牛肉堡直接打穿西式快餐底价。
![]()
正是因为这些视频,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攻打”魏家凉皮,吃一口这个“线下拼好饭”。
![]()
对比其他家的定价,魏家直接把 “管饱又便宜” 的优势拉满,精准击中打工人、学生党的 “性价比刚需”。
与此同时,魏家凉皮没有把汉堡当成“小众尝鲜品”,而是直接“中西一锅炖”。
想一人食?“汉堡 + 酸辣粉”的组合,既有西式快餐的便捷,又有中式小吃的酸辣口感,还量大管饱。
想多人聚餐?点几份汉堡,再搭配凉皮、肉夹馍、咖啡,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
网友们拍着“中西大杂烩”发朋友圈,自发形成“打卡 —安利”的传播链,让汉堡从 “食物” 变成了 “社交货币”。
而且,“凉皮店卖汉堡”本身就充满反差感,这种“反常识操作”比花钱做广告还管用。
网友们会主动好奇:“凉皮店做的汉堡能好吃吗?”“15 元的牛肉堡会不会是‘科技与狠活’?”
带着这些疑问,大家去打卡、拍视频、写测评,抖音上 #50 元吃垮魏家凉皮# #魏家汉堡# 等话题播放量超千万,甚至有人专门做 “魏家汉堡 vs 麦当劳汉堡” 的对比视频。
![]()
这种“用户自发传播”的热度,比任何营销都更有说服力。
![]()
藏在 “魏家宇宙” 里的跨界野心
很多人以为魏家凉皮只是家 “卖凉皮顺带卖汉堡的小店”,但实际上,它早已构建起一个涵盖餐饮、零售、服务的 “魏家宇宙”,跨界范围比你想的广得多。
现在去魏家凉皮的门店,你会发现菜单堪比“小吃联合国”。
![]()
除了招牌的凉皮、肉夹馍,还有汉堡、炸鸡、米饭套餐、咖啡、奶茶,甚至能看到 “酸辣粉配汉堡”“粥品搭炸鸡” 的奇葩组合。
11元的凉皮满足“刚需党”,12元的肉夹馍适配“垫肚子需求”,15 元的汉堡吸引“尝鲜党”,20 元的咖啡瞄准“上班族”。
不同价格梯度覆盖了从“吃饱” 到 “吃好” 的全需求,不管是早餐、午餐、晚餐,还是下午茶,都能在魏家找到对应的产品。
而魏家早已不满足于“凉皮店”的身份,而是围绕“魏家”这个 IP,衍生出多个子品牌。
专门卖汉堡的 “魏斯理汉堡”、24 小时营业的 “魏家便利”、做湘菜的 “湘魏儿”、主打日料的 “魏北道居酒屋”……
![]()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跨界到了非餐饮领域:开了足浴店“魏知足”、中医馆 “魏芯堂”,甚至有传言说要做“魏家生鲜”。
![]()
从“吃一顿饭” 到 “放松休闲”,魏家试图把消费者的 “日常需求” 都纳入自己的体系里,构建一个 “魏家式生活圈”。
![]()
预制菜不翻车?
学萨莉亚的 “供应链魔法”
提到预制菜,很多人会想到“加热即食的冰冷口感”,但魏家凉皮却把预制菜做成了“性价比利器”,核心秘诀就是学萨莉亚的“供应链魔法”。
![]()
魏家自建了 3 万平米的中央厨房,不管是凉皮的面浆、汉堡的肉饼,还是调料包里的辣椒油,都由中央厨房统一生产。
![]()
每天能产出数万份面制品,通过冷链直接配送到全国的门店,门店只需要简单加热、组装就能售卖。
也就是我们常调侃的“整个后厨没有一把刀,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的微波炉。”
![]()
为了压低成本,它还搞“源头直采”。
![]()
直接在汉中建立生态产业园,使原料成本低于市场22%。
![]()
这种“从农场到餐桌” 的全链条掌控,让它能在低价的同时,保证食材品质。
不同于绿茶因预制菜引发争议,魏家从不避讳 “预制”,反而主动强调“中央厨房当日配送”。
![]()
在门店,你能看到工作人员把中央厨房送来的肉饼加热、组装成汉堡,把凉皮从包装里拿出来装盘。
这种“透明化操作”,让消费者觉得“预制就预制了,反正看的清楚,吃得安心。”
同时,魏家的定价逻辑和萨莉亚如出一辙:不是靠 “低价吸引客流,再用高价产品赚钱”,而是靠“低成本 + 高周转”实现盈利。
![]()
它通过中央厨房降低损耗率,又通过“多品类 + 高性价比” 提升利润。
最后通过快速迭代产品来保持客流,像萨莉亚用 15 元的意面吸引顾客,魏家用 15 元的汉堡拉满人气,再靠高频消费的凉皮、粥品实现稳定盈利。
![]()
高速扩张下的隐忧
“宇宙” 太大,燃料够烧吗?
魏家的“跨界宇宙”看似热闹,但背后也藏着不少隐忧。
从餐饮到足浴、中医馆,魏家的跨界跨度实在太大,直接“跨了个太平洋”。
![]()
消费者提到魏家,第一反应还是“卖凉皮的”,但它却要让大家接受“魏家还能做足浴、看中医”,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很多非餐饮业务 “水土不服”。
比如 “湘魏儿”,主打湘菜却带着“魏家”的标签,消费者会觉得“凉皮店做的湘菜能正宗吗?”。
这些边缘化的业务,不仅没给魏家加分,反而模糊了 “高性价比快餐” 的核心定位。
![]()
直营模式虽然能保证标准统一,但也限制了扩张速度。
开一家直营门店需要投入数十万元,包括房租、装修、设备、人员培训等,这比加盟模式的扩张成本高得多。
更关键的是,随着门店增多,品控压力也越来越大。
去年甘肃就有魏家门店被曝光“菜板发黑”等问题,虽然事后进行了整改,但也暴露了“规模化后品控跟不上”的问题。
![]()
对靠“性价比 + 口碑”起家的魏家来说,品控翻车是最大的风险。
现在魏家的热度几乎全靠汉堡支撑,可以说“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但它的核心产品凉皮,却早已出现“口味平庸”的差评。
有网友吐槽“魏家的凉皮越来越没味儿,不如街边小店正宗”,甚至有人说 “要不是为了汉堡,根本不会去魏家吃凉皮”。
![]()
这种“单靠爆款拉人气”的模式很危险:如果后续没有新的爆款迭代,汉堡的热度退去后,消费者可能就不会再光顾。
![]()
魏家凉皮靠汉堡爆火,看似是一场“意外”,实则是它 25 年深耕供应链、打磨直营体系的 “必然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了生动的“魏家启示录”。
魏家凉皮的性价比不是 “低价劣质”,而是 “供应链效率的胜利”。
![]()
像魏家这样,靠中央厨房降低成本、靠标准化保证品质,才能做出“15 元的好汉堡”,这比单纯打 “价格战” 好多了。
同时,在餐饮界,短期靠爆款拉人气没问题,但长期来看,需要像魏家早期那样,把凉皮、肉夹馍做成“拳头产品”,再搭配汉堡、咖啡等新品,形成“老客留得住、新客吸引来”的良性循环。
![]()
对魏家来说,“魏家宇宙” 的版图再大,也不如把餐饮业务做精做深关键。
而对整个中式快餐行业来说,魏家的故事证明,不需要 “高大上” 的概念,只要懂消费者、抓供应链、稳品控,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未来,魏家能不能从 “网红” 变成 “长红”,就看它能不能平衡 “扩张速度” 与 “品控底线”,能不能在 “跨界野心” 与 “核心能力” 之间找到平衡点。
毕竟,消费者爱的从来不是 “凉皮店卖汉堡” 的噱头,而是“15 元能吃饱、吃好” 的实在。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