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全国各个城市市中心都分布着很多八九十年代盖的房子,这些老楼的特点也是惊人的相似——墙皮斑驳、水电管道锈蚀、墙壁裂缝、道路坑坑洼洼,有的甚至已经出现地地基下沉,安全隐患升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的问题也不断凸显,于是有不少人开始担忧,像这样的老楼,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是被绿色脚手架包裹着重生?还是化作一片工地尘埃?
对此,有行内人士分析,未来老旧楼梯房的命运转折点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未来5年,这些老房子大概率会以四种方式找到最终的归宿。
![]()
.01
改造升级:老小区也能“逆生长”(超过60%)
现在一提到老房改造,很多人的想法还是停留在过去那些刻板印象中,比如简单的外墙粉刷,更换管道,加固楼梯、增加绿化,加装电梯等…
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对于老房改造已经玩出了新高度,
合肥包河区的一个老小区,楼顶装上了光伏板,一年发电将近20万度,余电上网创收11万元;车棚里安的充电桩,大部分电都来自这些绿色能源。
经过这样的改造,不仅老社区用电成本骤降,也为其他老小区升级打了个样。
![]()
.02
拆除重建:改不了,就只能推倒重来(约占20%)
有些老区有小区,虽然外观看上去并没啥问题,但主体结构已经严重损坏,甚至地基下沉,安全隐患堪忧,像这种病入膏肓的老楼,只能推倒重来。
像上海静安区的一个老旧小区,房子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的。管道老化不说,很多家里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今年5月底,改造签约完成,重建后每家都有独立厨卫,面积还比原来大了。
国家政策也明确提到: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经过鉴定达到地级危房的老楼,最后必然是要拆除的,毕竟居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
.03
数字赋能:老楼也能变“聪明”
除了改造和拆除以外,未来也将有更多老楼实现数字科技赋能,变得更“智能”。
比如重庆一些独居老人的床头装上了应急按钮,只要一按,五分钟内就有网格员上门;无人机也会定期扫描楼体外墙,检查安全隐患。
深圳龙岗区的一个小区就更厉害,装了套叫“灵石”的AI系统。通过几百个传感器实时监测,不管是火灾、有人摔倒,还是电动车进电梯,一共18种风险,一秒就能识别报警。
![]()
以前靠人工巡查半小时才能发现的问题,现在瞬间就知道了——老小区,正在悄悄变聪明。
.04
居民自救:没有物业,业主自己来
当物业撤离、政府资源有限时,普通居民也能把小区管得井井有条。
安徽宿州一个社区的200多户居民,自己想出“阶梯收费”的办法:每户每月交30元基础费,需要额外服务再加钱。结果缴费率从不到40%提高到90%以上。
上海金山的一个小区,则靠业委会、物业和居委会“三驾马车”一起出力,给所有楼道换了新电梯。虽然物业费涨了点,但居民反而更满意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老小区改造不只是政府出钱,更需要每家每户的参与。
![]()
政策支持下,我们该做点啥?
① 查查维修资金:像北京朝阳区已经在试点房产档案电子化,办事效率提高了56%。
② 留意补贴政策:比如装电梯可能补助15万,装光伏板政府、企业、居民可能一起出钱。
③ 主动表达需求:只要60%的业主同意,改造就可能启动。想加电梯、增车位?早点说出来!
![]()
老小区改造,其实是一次居民和城市的“双向成全”。当居民推开焕然一新的家门,当最后一片危房被拆除……这座城市,也因为这些改变而被点亮。
五年后,我们或许能更坦然地说:老去不代表衰落,它也可以是新生的开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