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岗位注意,准备吊装轨排。检查吊具、轨排连接及周围环境,确保无误后汇报。”在乌鲁木齐轨道交通二号线农大铺轨基地,综合队队长陈建武的指令清晰穿透机械轰鸣。因相关作业人员暂未到岗,他主动扛起起重指挥的重任,目光紧锁缓缓升起的轨排,“缓慢起钩,注意平衡”“停,调整挂钩位置”——每一句指令都精准有力。
“多面手”的日常:没有边界的责任清单
陈建武自从2009年参加工作,跟随项目辛苦奔波辗转16载,从一个毛头小子干到了不惑岁月,先后从事过9个项目建设工作,从龙门架司机、综合班长、领工员、轨道队副队长、到综合队长,在地铁铺轨施工的链条里长期磨炼,逐渐性格稳重,经验丰富。
目前任职的综合队是串联各方的“枢纽”,而陈建武就是这个枢纽的“掌舵人”。他的工作清单永远写满跨界任务:加工维修溜槽时,他是精益求精的技术员,为了让混凝土从地面到洞底二十几米的输送更顺畅,他和工友围着图纸反复试验坡度,直到溜灰速度提上去才肯罢休;龙门吊、铺轨机等设备出故障,他化身维修师,带着团队爬高钻低排查问题,油污沾满工装是常态;就连驻地宿舍的水管漏水、电路故障、空调安装,他也能拎着工具箱快速解决。
![]()
基地管理更考验统筹功底。他的笔记本上,维修保养罐车、焊接试件、次日施工计划记得密密麻麻:“更换2号龙门架齿轮油”“维修左线小吊起升电机及钢丝绳”“东侧推拉门安装立柱及粘草坪”。施工高峰期,为抓住每天仅3-4小时的“天窗点”,他带领工人连夜焊接溜槽,必须在浇筑前完成制作、检测、清理。
安全与团队:铁面下的温情守护
“安全帽带要系紧!”“吊装时下方严禁站人!”每天班前的“安全喊话”,陈建武的声音总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他深知,工地上的每个细节都连着一个个家庭的期盼。检查作业人员安全帽、反光衣、绝缘鞋是否规范,甚至会盯着新手系好安全带才放行。对违规操作的老伙计“黑脸”批评,转头又帮工人调整防护装备,“咱们出来挣钱,平安回家比啥都重要。”
作为队伍里最年轻的队长,管理一群比自己年长的“老兵”,陈建武靠的是共情与担当。乌鲁木齐夏季高温干燥,他合理安排轮班,还自掏腰包买西瓜给工人解暑;新到工人操作不熟练,他耐心指导,“别着急,慢慢来,安全最重要”。队员老严说:“这小伙子起得早、睡得晚,暴雨天忙到凌晨盯设备,虽然是队长但总陪着我们一起干活,勤劳又善良。”
乌鲁木齐的高温把他晒得黝黑,但他从未抱怨。在他看来,地铁是城市的“血脉”,自己见证着城市从地面拥堵到地下贯通的变迁,轨道延伸的方向,就是城市生长的方向。他的队伍里,有跟着干了十年的老兄弟、老姐妹,他们说“靠力气吃饭,得对得起良心”,而他说“靠技术提速,要对得起时代”。(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杜彩中)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