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朱温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的消息传到福州,部下们纷纷劝进:大王既得封爵,何不顺应天意登基称帝。
面对群情激昂的将领,王审知却平静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话: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
![]()
当时天下混乱,南方地区先后涌现出九个割据政权,人人都想称帝建国,但割据福建的王审知却没有这种想法,反而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王审知治理福建的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阶段,北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南方各政权也相互攻伐。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此期间南方各国之间发生了近百次规模不等的战争,但令人惊讶的是,福建却在王审知的治理下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和平。
王审知深知福建地处东南一隅,资源有限,若贸然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他选择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即使在中原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派遣使团,这些使团常常在海上遭遇风浪,但王审知始终没有中断这一政策。
王审知深谙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不过他的路修得格外全面,他主持修建的罗城和夹城不仅让福州城的安全感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扩容创造了条件。
![]()
与此同时,这位务实的管理者还把目光投向了水利建设,他组织疏浚了福州西湖,让这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同时肩负起灌溉良田的重任。
在福清沿海他主持修筑海堤,保护农田免受潮水侵袭,这些看似普通的工程,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解决了吃饭问题后,王审知开始琢磨如何让福建更加富裕,他的目光投向了蔚蓝的大海.
不过当时福州出海的航道可不太平,黄岐半岛附近暗礁密布,商船经过时常常发生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审知想出了个巧妙的办法:他派人趁着退潮时在礁石上堆满木柴,点火焚烧,等礁石烧得滚烫时,再引海水浇淋.
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坚硬的礁石出现裂缝,经过反复作业终于清除了航道的障碍,从此成为福州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
![]()
港口建好了,如何吸引商人来做买卖呢,王审知推出了一系列惠商政策,他下令撤销闽江流域的诸多收费关卡,让货物能够畅通无阻。
他还任命得力干将张睦主管贸易事务推行简政放权的政策,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手续。
这些举措立竿见影,商人们发现在福州做生意不仅手续简便,税费也合理,于是纷纷选择这里作为贸易据点。
五代末年福州港的商船往来频繁,贸易额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广州和杭州。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王审知同样重视文化建设,他广纳贤才,邀请中原地区的文化名流来到福建讲学。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福州创办了"四门学",这所高等学府吸引了许多有志青年前来求学。
![]()
王审知还出资修缮了多座寺院,如今著名的鼓山涌泉寺,就曾得到过他的资助。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中原战乱频仍的背景下,他特意派人四处搜集散落的典籍。
在外交领域,王审知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他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周边的吴越、南汉等政权建立起友好关系。
众多阿拉伯商人前来经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商不仅带来了异域的奇珍异宝,也带走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让福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王审知的这些举措为福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他的子孙后来称帝立国,但那个短命的闽国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相比之下,王审知开创的发展模式影响更为深远。
![]()
强大不在于虚张声势的称号,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建设,当其他政权热衷于疆域扩张时,他专注于疏通航道、修筑城池、兴修水利。
这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定力让福建这个曾经的偏远之地,一跃成为东方重要的贸易枢纽。
宋代福建的持续繁荣,乃至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都与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立足于人民福祉、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选择,终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
2. 《新五代史·闽世家》
3. 《福州府志》(清乾隆版)
4. 《闽书》(明·何乔远)
5. 《十国春秋》(清·吴任臣)
6. 伊本·科尔达德贝赫《道路与王国》(阿拉伯文原著法译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