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记忆
恢复真相的努力
在党的历史认定上,博古(秦邦宪)和王明等人同属错误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代表人物行列,在军事上博古与李德是军事错误路线的代表,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危害。
![]()
参加张浩追悼会的中央领导。(注说明文字中的董必武应为徐特立)
但他的孙女秦红,不满足于「见到的大多数文章负面多于正面」,也无惧「老师和同学总会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决定投入十几年时间,研究这位党的早期临时最高领导人,并出一本影像资料集,作为对他2027年双甲子诞辰的纪念。
![]()
秦红是一位成功的基金管理人,是博古的亲孙女、长孙女。
事情起源于2011年。
那年,秦红的父亲秦钢去世,姑姑找到她:「你爸弄的事还弄吗?」
她很惊讶:「以前弄啥事了?」
这才知道,以前出的博古传记等项目,她父亲参与了研究过程,还出了钱。
那年正好是她儿子出国,有一天她走在路上,觉得未来可能好寂寞,正好姑姑来问她祖父的事情。
她顺便搜了个博古的简历发到网上,结果有人回复祝贺博古诞辰多少周年。
她说什么情况?一查,农历五月十四,正好是博古诞辰日 。
「这可能是祖父冥冥之中在天上发了指令。」
事实上,秦红出生于1967年,而祖父秦邦宪1948年飞机失事去世,两人没有交集,难言亲情。且小时候因为博古是犯了错误的领导人,别人看她的眼光,也是五味杂陈。
但2011年时的秦红,正好是45岁!
![]()
而从我做家传的经验看,能想到写家传的晚辈,正好都是45岁起,到60岁之间的中年人。
概因人的一生,年轻时都是往前冲,甚至还有些反抗父辈,自然对祖辈历史毫无兴趣。但到了45岁,事业到了一定程度,下面又有了孩子,就会停下脚步回望过去,发现自己跟父祖辈越来越像。
你反抗了一生,其实仍然继承了很多性格、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是无法抹去的家族印记。
要是更早一些,可能秦红也不会产生研究祖父的冲动。但这一刻,时候到了。
当然,如果父亲没去世,她可能也不会关注到这个事,毕竟还轮不到她。
她去莫斯科和美国查找档案,把博古走过的地方重走了一遍。
![]()
出了书、写论文。
![]()
一晃,这就14年过去了。
这14年,没有官方资助,她自己花了100来万。
2022年,家传编辑部也接到一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孙女的委托,要写家传。但其转业的丈夫表示反对,认为这应该由组织来完成。
这种想法也很常见。有些人认为组织应该为抢救和保存记忆负责,但实际上,组织行为有一定「刚性」——什么人能研究,结论如何,都有明确的规格。而要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立体的人物,恰恰是家人更为合适。
一位上海地下党的后人小沈,如今已经七十多岁,很巧也是位百亿基金的管理合伙人,也是家族的长孙女。
她之所以委托我写家传,也是因为父亲刚刚去世,她不忍历史记忆如风逝去,遂交给我们整理。
在她的带动下,家族其他人,包括在美国的表弟、堂妹们,也都委托我们写了家传。
通过他们的家传,你不仅能看到一代人在那个年代救国救民、努力养家的各种努力,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哪怕如秦邦宪般被打上标签,但都是可以触摸的真实的人生。
这与党修史书的格调完全不同。
秦红说:「我自己的人生态度,叫做闲着也是闲着,找点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做。」
很显然,研究家史就是她认为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
而在另一层面,家史即国史,这种基于亲属视角的史料挖掘,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